对话乌兰草原深处的义务文保员:这是世代传承的责任

对话乌兰草原深处的义务文保员:这是世代传承的责任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12-19 18: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新网鄂尔多斯12月13日电 题:对话乌兰草原深处的义务文保员:这是世代传承的责任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图为乌兰阿贵石窟寺遗址。李易霖摄

“这些文化遗址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每天我都要巡查,我对它们有深厚的情感,爱护、守护它们是我的责任与义务。这既是国家的东西,也是我们牧民的骄傲,失去就没有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苏木相当于乡镇)牧民阿拉腾达来说。

乌兰阿贵石窟寺位于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锡尼其日格嘎查(嘎查相当于村)境内,通往这里的路蜿蜒曲折,但阿拉腾达来的脚步却异常矫健,对于他而言,这是日常。

远远望去,凸起的山包之间,一个个石窟房清晰可见。寒冬时间,朔风凛冽,发出“呜呜”声音,仿佛诉说着这里的故事。

图为阿拉腾达来在巡护中。杨向荣摄

阿拉腾达来告诉记者,乌兰阿贵石窟寺依乌兰草原北部的红砂岩峭壁而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整个寺庙规模包括1个大堂和16座大小寺庙,在2014年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拉腾达来自幼就生活在这片草原上。小时候,他经常跟着爷爷去乌兰阿贵石窟寺祭拜,而这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深深印记。爷爷离世后,阿拉腾达来又跟随父亲去祭拜。久而久之,乌兰阿贵石窟寺和周边的古代遗址也就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伊和乌素苏木境内发现的古代遗址有5处,分别是敖伦布拉格古城遗址、海森尔城址、巴音敖包遗址、白音敖包墓群、乌兰阿贵石窟寺等。

随着寺庙香火的衰落,这些古迹也遭到人为破坏,出于对家乡的热爱,阿拉腾达来就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义务文管员的责任。

图为白音敖包墓群遗址。杨向荣摄

“儿子常年不在家,家里事情多,妻子那时候不理解,也经常埋怨我,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我应该坚持下来。”阿拉腾达来说。

阿拉腾达来既是文物保护员,也是文物保护宣传员。他走到哪里,文物保护宣传就做到哪里。他向当地的牧民、路过的外地人介绍遗址历史、保护文物的意义、破坏文物的后果,“拉家常式”的宣传,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民众文物保护意识。

“刚开始那几年,完全是公益行为,还要时不时倒贴钱,但我觉得值得。”阿拉腾达来说。

近年来,伊和乌素苏木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员队伍建设,选出熟悉当地历史、风土人情、文物古迹、责任心强的文物保护员。2020年,阿拉腾达来被正式任命文物保护员,月工资800元。

“我们利用劳作之余,不定期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点进行巡查、管护。同时,还向周围民众进行文物保护宣传,视文物保护为己任,无私奉献,时刻守护着文物安全。”阿拉腾达来说。

巴特尔也是一名文物保护员,一年四季,几乎每天都来敖包上走走,防止盗墓者破坏文物。巴特尔介绍,他是家里的第三代文物守护者。“爷爷在这守护了30年,父亲守护了20年,我们也要继续传承下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里的文物。”巴特尔说。

图为乌兰阿贵石窟寺遗址。李易霖摄

“希望这里古遗址的保护工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同时更好地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一个关系,更好地带动当地牧民的生活水平,让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历史遗址蕴含的文化魅力。”阿拉腾达来说。

伊和乌素苏木党委委员杨向荣介绍,下一步,当地将深入推进考古课题研究和考古遗址保护,打造古代遗址旅游路线,加强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研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树立伊和乌素苏木文旅品牌。(完)

 
【责任编辑:韩鹤】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