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建设 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

据人社部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决策部署,促进劳动者就业增收,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探索,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形成辐射城市全域的零工大市场、服务家门口就业的零工站点、行业性零工市场以及线上零工市场等多种模式,为劳动者灵活就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多地聚焦生活、维权、管理等不同维度,不断增强零工市场的复合功能。

各地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建设 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

来源: 证券日报
2023-05-24 10: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据人社部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决策部署,促进劳动者就业增收,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积极探索,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建设,形成辐射城市全域的零工大市场、服务家门口就业的零工站点、行业性零工市场以及线上零工市场等多种模式,为劳动者灵活就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结构性就业压力加大,在此情况下,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畅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创业就业和灵活用工,解决广大青年人就业创收的难题。为灵活就业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切实促进劳动者就业增收,真正发挥灵活就业市场的“蓄水池”“稳定器”作用,为更多灵活就业者转入创业或固定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缓冲机会,推动灵活就业市场与整工就业市场顺畅衔接发展,最终实现劳动者的高质量就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当前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但结构性就业压力比较大。青年人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则屡攀新高,4月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高达20.4%。

具体看,湖北省大力推进“零工驿站”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精准服务灵活就业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山东省出台支持省级零工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专精特新”零工市场政策体系;浙江省政府将零工市场建设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深圳市龙华区积极推动建设用人单位与零工群体沟通桥梁,将“龙华就业第一站”打造为辐射带动全区零工市场的桥头堡。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且具有低成本优势,零工经济在吸纳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堪称是就业的“蓄水池”。同时,当前平台丰富开放的资源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是给弱势群体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并赋予了他们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包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等等。

与此同时,各地优化布局,精准对接劳动者就业增收需求。例如,山东省在济南、淄博、烟台、潍坊、临沂等农村富余劳动力集中输入输出地,建设综合性的零工服务中心;在吸纳灵活就业农村劳动力较多的县(市、区)建立以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为依托的公益性零工市场。

此外,多地聚焦生活、维权、管理等不同维度,不断增强零工市场的复合功能。

“零工就业与工作需求密切相关,一旦需求中断或者用人方业务萎缩,零工从业者就会面临着失业无收入的境况,后续再寻找新工作时又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面对各种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涌现,相当一部分零工从业者并没有能够提升技能、快速适应新岗位的培训渠道,这也制约着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空间。”付一夫表示,由于零工从业者流动性较大,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很难提供稳定的收入证明,个人信用信息缺乏,因而在享受金融服务方面常常“碰壁”。再者,同样是因为零工就业的灵活性、短期性和非契约性,致使部分平台缺乏主观积极性去给就业人员缴纳社保,而一些就业人员社会保障意识不足,经常希望“挣快钱”,忽略了意外风险、医疗问题和养老需求等保障,个人利益难以得到保证。

在规范层面,刘向东建议,鉴于零工市场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市场秩序混乱、供求匹配度偏低、劳动纠纷较多等诸多问题,需要拓宽就业渠道,统筹规划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零工客栈等场所,打造零工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同时规范优化零工市场的用工标准、用工环境,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落实公平就业制度,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违法行为,开展清理整顿零工市场秩序执法行动。此外,应引导市场提供给劳动者求职做工、技能培训、法律咨询、健康体检、工伤保险等多种服务,减少劳动者在灵活就业方面的安全顾虑和维权诉求,有效促进灵活就业市场供需的动态匹配。

(孟 珂)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