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五大河流:从断流污染到贯通入海水清岸绿

北京市卢沟桥下,永定河水静静流淌,水流在阳光照耀下闪着光芒,构成一幅天然美景。统计显示,北京市坚持水资源循环利用,2021年再生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资源配置总量近三成,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

北京城市五大河流:从断流污染到贯通入海水清岸绿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2022-11-10 10: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北京11月9日电(记者刘诗平)北京市卢沟桥下,永定河水静静流淌,水流在阳光照耀下闪着光芒,构成一幅天然美景。“20多年前,这一带的永定河即使夏天也常常是河道干涸。”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主任陶海军说。

  近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2年宣传活动在京举行。“新华视点”记者随采访团在京采访时了解到,曾经发生断流或严重污染的北京五大河流——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经过近十年大力整治,已经贯通流入渤海,河湖生态复苏,水质不断改善。

  五大河流发生根本改变

  水是城市的灵魂。千百年来,北京受五条大河的润泽而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90年代,由于城市发展、人口增多、水资源过度开发,以及干旱少雨等原因,五大河流或发生断流,或出现严重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

  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永定河流域是京津冀晋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廊道。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永定河于1996年断流。

  流经北京东北部的潮白河和泃河在上世纪末也分别出现了断流和部分断流;流经东南部的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虽然常年有水,但水污染严重;流经西南部的拒马河虽未断流,但水环境有待改善。

  近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南水进京,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北京市用生态的办法和法治的力量治水,令五大河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潘安君说,在水利部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北京水务部门通过多水源、多流域联合调度,统筹调度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雨洪水、再生水,实施生态补水,2021年五大河流26年来首次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连续6年累计回升9.79米。

  五大河流贯通入海,为水生生物迁徙和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环境,吸引了黑鹳、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驻足,城乡河湖再现河畅景美。

  河湖水质提高,再现水清岸绿

  站在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月岛观景平台眺望,眼前平阔如镜的北运河,犹如一条绿色飘带伸向远方。

  “北运河流域横亘京津冀,北京段占整个流域面积的70%,承担着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排水任务;因地处‘九河下梢’,‘排污河’一度成了它的标签。”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周洪利说。

  从2013年开始,通过有针对性的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强化流域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综合施策,实施区域截污治污、河滨带生态修复、滩地小微湿地及城市公园建设,北运河水质变好,长期稳定在IV类水质。

  就全市治污而言,从2013年到2019年,北京市政府连续印发了三个治污三年行动方案,快速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2021年,北京市Ⅰ类至Ⅲ类水质河长占比达到75.2%,较2013年增加25.4个百分点,‘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自然美景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背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添说。

  在北京东南近郊区,北运河沿岸建有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9个公园,形成依河绿色生态走廊。而在东北远郊区,密云水库在生态补水、生态涵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主任李春喜介绍,密云水库是首都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也是支撑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水源地,2021年最大蓄水量超过35亿立方米,创下历史新高。

  去年4月,密云水库开始向下游生态补水,截至目前已补水15亿立方米。潮白河的水环境持续改善,吸引了多种鸟类栖息,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

  专家指出,近年来,首都治水紧紧围绕河道断流、水生态功能脆弱等问题,积极探索生态治水新模式,河湖水质发生了巨大变化,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2021年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显示,北京市水生态健康水体比例为86%,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加强循环利用

  位于永定河河道上的莲石湖,水面达102万平方米。修复河滩地、护堤地和城市滨河带形成的景观,已成为北京市民休闲好去处。

  “以前这里是一片干涸裸露的河床。2010年,莲石湖建设项目开工。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河湖治理,永定河北京段形成了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形成了生态良好的北京西南生态屏障。”陶海军说。

  十年来,为解决日益突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政府积极探索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着重在提升再生水的使用效益上下功夫,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统计显示,北京市坚持水资源循环利用,2021年再生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资源配置总量近三成,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

  2021年,北京市用于河湖补水的再生水总量达11亿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城市河湖景观面貌和生态环境。同时,北京市还在持续扩大再生水利用领域和规模,利用河湖水系输送、调蓄再生水,增加再生水补充河道生态用水,提升河湖水生态品质。

  “下一步,北京市将以河长制为抓手,坚持以河流为骨架、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科学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加强水生态监测与健康评价,着力提升河湖水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平,持续改善河湖健康状况。”潘安君说,同时,将科学实施北京城区河湖水域岸线滨水空间多功能融合,努力提高滨水空间品质,增强城市河湖滨水空间生态服务功能,更好满足首都市民多元化需求。

(刘诗平)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