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报告岂能现侮辱字眼?

日前,江苏南通市民房女士在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发现,其职业信息“工作单位”一栏中竟然出现了侮辱性字眼。侮辱性字眼出现在个人征信,追责问责不能“一删了事”,应深挖低级错误背后的根源,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解释。

个人征信报告岂能现侮辱字眼?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1-05-26 09: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日前,江苏南通市民房女士在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发现,其职业信息“工作单位”一栏中竟然出现了侮辱性字眼。事件起因是,房女士与晋商消费金融公司有贷款纠纷,该公司为催缴贷款,变相施压,在上传征信信息时,擅自填写诋毁性内容。被曝光后,该信息已被删除。

明显侮辱人格的信息,堂而皇之登上个人征信,长达数年之久,究竟是谁负责审核?哪些环节存在疏漏?是否存在利益勾兑?房女士的遭遇,是否个案?涉事金融公司为了催贷,还有哪些抹黑他人的违规操作?

侮辱性字眼出现在个人征信,追责问责不能“一删了事”,应深挖低级错误背后的根源,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解释。

个人信用报告,记录着个人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办理房贷、车贷、信用卡审批,还有一些公司任职资格审查、员工录用,都依赖这份本该真实严谨的报告。如果数据填报失真,不仅会成为当事人信用生活的“污点”,严重干扰其正常生活,也将损害征信制度本身的公信力。

应该看到,自2006年正式上线以来,个人征信系统为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20年12月底,征信系统共收录11亿自然人、6092.3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而个人征信,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有关方面应以此事为契机,反思当前个人征信数据填报传送机制,及时查漏补缺,加强内容审核工作,让个人经济活动“有据可依”,让征信报告每一个字“有据可查”。(本报评论员刘晶瑶)

(刘晶瑶)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