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 法律如何应对熊孩子?

对作恶的“熊孩子”,法律如何应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高度关注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行为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谭琳认为,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应通过收容、教养等措施给予矫治,加大处罚力度。

关注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行为 法律如何应对熊孩子?

来源:法制日报 2019-10-29 09: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对作恶的“熊孩子”,法律如何应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高度关注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行为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屡见报端的未成年人恶性案件引起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高度关注。

10月2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进行分组审议时,委员们认为,保护未成年人很重要,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同样重要,应当通过修法来进一步促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近年来,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其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危害之严重,令人震惊痛心。但根据目前刑法的有关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并没有受到刑事处罚,有的甚至被一放了之,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忧虑。

违法犯罪特别是杀人、强奸等,因没有达到法定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他们该何去何从?法律该如何应对不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如何更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恶性犯罪?一些与会人员认为,应加大其他处罚和矫治力度,进一步明确收容教养制度,同时应追究其父母等监护人的责任。

建议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进行刑事惩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青少年发育越来越早,14岁以下的青少年很多都身强力壮,而且获取信息途径的便捷,让青少年接触有毒有害信息越来越多,对一些传统上不接受的观念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了。”周敏委员建议在修法的时候统筹考虑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屡教不改又实施极端残忍行为的未成年人,是不是还要与其他未成年人一视同仁地保护?再比如,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得收容教养取得更好的效果?建议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作出相应规定,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惩处功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未成年人杀人案每年都披露出几件,影响很不好,它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就是未成年人杀人放火都没关系,这个导向非常可怕。如果没有刑事责任和刑法处置,不足以震慑。”郑功成委员认为,对未成年人犯罪,不光是预防,还要有惩治。建议对未成年人严重犯罪行为进行刑事惩治。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谭琳认为,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应通过收容、教养等措施给予矫治,加大处罚力度。“如果不对这样的未成年人作出处罚,将导致社会公平正义和正常秩序受到极大的挑战。一方面,不能使受害人得到法律的救济和补偿,甚至会引发受害人的家属打死打伤加害人的极端报复行为。另一方面,也会让一些未成年人有恃无恐、为所欲为,不利于预防犯罪以及犯罪之后的教育和改造。”

建议进一步明确收容教养制度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分组审议中,多位委员建议完善有关收容教养制度。

刘修文委员指出,刑法虽然确立了收容教养制度,但没有明确性质、期限、适用对象、适用条件、决定程序、执行机关等具体内容,不利于收容教养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对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的管理教育,也不利于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考虑到收容教养虽然是政府的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但毕竟不是一种刑罚措施,刘修文建议在修订草案中进一步明确收容教养制度,明确规范具体的适用标准、决定程序、执行场所、执行方式等,严格加强监督管理,提升这一制度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为进一步有效预防、干预和矫治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有些衔接性的内容还是应该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所体现。”于志刚委员说,比如,刑法中的“必要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涉及到罪种还是家长或者监护人不敢、不愿、不能?政府收容教养的年龄下限是多少?这些都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此外,修订草案第五章对于重新犯罪的预防作出规定,包括未成年犯罪人刑罚执行期间、社区矫正期间、刑罚执行完毕、社区矫正完毕的处遇都有一系列的规定,但是恰恰对不负刑事责任和不执行拘留的情况没有触及,不执行治安拘留的未成年人也不再有管教等替代措施,这些都有必要加以明确。

值得一提的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了收容教养制度。但修订草案予以了删除。“从形式上看,删除收容教育的内容会导致修订草案中的分级干预制度缺少一环,即对虽然构成犯罪但因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没有干预机制。”李钺锋委员建议保留收容教养制度,并进一步在适用条件、主体、程序上予以完善,使罪错分别干预制度这一链条更完善有效。

适当强化家庭责任明确监护人责任

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价值观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既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境,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实屏障。分组审议中,一些委员认为,平衡好保护与惩戒、家庭与社会的责任十分重要,建议适当强化家庭的责任,尤其是要对监护人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加以约束。

“家庭是第一责任人,需要落实到位。”郑功成认为,现在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管是“官二代”“富二代”,还是“贫二代”都存在问题。比如,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不平衡,家庭保护不足、管教不足等。因此家庭责任在法律中应该有进一步体现。

吴月委员建议增加对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或不当的社会干预措施,在监护人失职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切实将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预防由空洞的口号变为可操作的法律条文。“从某种程度上说,未成年人犯罪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失败。父母失职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侵害,比任何来自其他方面的伤害都更为严重。从家庭教育来讲,要真正做到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使未成年人能够健康成长,就是尊重、维护他们的权利。修订草案没有规定家庭成员监护失职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由于监护不良或缺失受到惩戒的监护人更是微乎其微。”

“有些家长和孩子钻了未成年人犯罪处罚轻或不入刑的空子,肆意妄为。”吕薇委员认为,要对未成年人恶性犯罪加强惩处,加大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实践表明,未成年人犯罪跟监护人的履职不当、管教不严有直接关系。有的父母甚至在子女犯罪后有包庇、纵容的行为,还有的对受害人态度冷漠。”谭琳建议对实施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处罚,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形成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合力

分组审议中,还有很多委员从多角度谈到了如何预防不负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再次犯罪。

“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教育乏力、人格心理教育缺失、家庭及学校教育不适应等问题,导致未成年人出现严重的不良行为或者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邓凯委员强调,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应该更加自觉地担当起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并在制度保障、方式探索和投入支持上加大力度,形成全社会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力。

“宁愿建学校,不要建监狱。未成年人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好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成年人。未成年人是一张白纸,出现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崩溃,每一个未成年人犯罪之前都是三大支撑体系同时出现崩溃,一个是家庭,要么是溺爱、放任不管,要么是没人管。一个是学校教师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就是推向社会、推向同伴,第一次的不良行为就会逐渐发展到严重不良甚至犯罪。”汪鸿雁委员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特殊性,要认识到其本质。除了对行为进行干预,最主要的是重建未成年人的支持系统,应该延伸修改刑法设立未成年人专章,而不是像现在参照成年人的处罚体系。

(朱宁宁)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