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走亲戚”缘何沾染“火药味”?

作者:姜辰蓉 来源:新华网
2014-02-05 15:24:30

“中国式亲戚”缘何“猛于虎”

原本应该充满浓浓温情的“走亲戚”,缘何在许多人眼中反倒“猛于虎”?

对此,北京某媒体编辑闫婷表示,这其实源于现在年青一代独立性增强,家族观念变淡。“这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强调个体、独立的现象,而这种价值观和传统有了出入、碰撞。”闫婷说:“年轻人认为结婚、生孩子等都是自己的私事,但是老一辈的亲戚可能认为这是关系到家族整体的事情,这就是冲突。”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张燕指出,现在社会生存压力加大,很多年轻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如意、不愿向人提起的一面。他们对此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限于种种原因无法解决。亲友们的追问并不能对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有任何帮助,只能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

专家还指出,从更深的层面看,这也是中国社会流动性加强产生隔膜的体现。“过去,人们都住在一个村或者周边相隔不远的地方,互相的生活情况都很了解,知根知底。现在很多年轻人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生活,他们的观念已经更新了,但是他们的父母、亲戚很多还在三、四线城市,彼此的生活交集减少,互相了解程度降低,又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这使得许多问题变得突兀。”

重拾亲情需多方给力

目前,许多年轻人把“走亲戚”用“围剿”等沾满“火药味”的话语来形容,网络上甚至流行起走亲戚“智勇大冲关”“见招拆招”等攻略。对此,专家指出,走亲戚是中国春节期间人们交流感情的古老习俗。在时下人们居住分散、见面机会减少的背景下,应该更是难得的交流机会。因此,需要彼此之间互相体谅,多让人们体会到温暖,而不是催逼。

“作为年轻一辈,我们能分得清什么是善意的关怀,什么是恶意的攀比。关怀需要注意方式,攀比就实在令人难以忍受。”闫婷说:“我觉得亲戚应该珍惜过年的见面机会,本着多增进感情,少给彼此添堵的原则,进行换位思考,互相体谅。”

张燕指出,就业、购房、婚姻等是很多年轻人的“硬伤”,对这些问题的追问,难免让人不堪重负。而很多长辈们由于生活环境、经历不同却很难体会到这一点。对此,建议开展一些社区、乡村教育、宣传,提倡新民俗,提倡宽松的过节氛围,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家庭温暖。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