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月娥:一个村妇的精神世界

作者:唐湘岳 唐 天 来源:光明日报
2013-08-03 14:28:33

廖虎——

老人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妈妈说,他们老了,接他们来就是要他们享几天福,不能跟他们计较。

家里没住其他老人的那几年,妈妈就上门去给老人洗头洗衣,打扫卫生。她曾照顾徐庆云3年,照顾五保老人杨明秋5年,直到他们去世。现在80多岁患有痴呆症的周桂华每次见到我妈,都拉着她的手,难舍难分。

日子一天天过,我从小孩长成了大人。最多的时候家里有四个老人,妈妈都把他们当父母看待,老人们的性格也都很好。时间久了,就像一家人。和他们在一起,我很快乐。

廖月娥——

有人问,你心甘情愿地照顾这些无亲无故的老人,是不是得了什么好处?

我哭笑不得。他们无法理解我,我也说服不了他们。我只能更努力地做事。时间一长,闲话自然就没有了。

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周小群给我们讲《精卫填海》的故事,我还记得她的话:做值得做的事情,要坚持不懈,不要半途而废。人啊,这一辈子,就像一只碗,酸甜苦辣样样都得往里装。碗口朝上了,就放开了;碗口朝下,就一口气出不来,憋死了去。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做我认为对的事,碗口要朝上。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人要是老被别人的看法左右,活得多累啊!我要做那个口子朝上的碗。

“丑小鸭也可以活得自在,如果不去追求虚荣、金钱的话”

廖月娥家门口的空地上,停了一辆摩托车。

周奇洪——

老人接来了,就要穿衣吃饭。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种了7亩田,只能管住嘴。后来,我们开了家打米厂,打一担谷子收一块钱,有些结余。1992年,打米厂维持不下去了,我买了辆摩托车在村里送客。摩托车骑坏了8辆,挣的钱都交给了家里,我的腿患有严重风湿,左脚大拇指因常年骑车变得畸形。

前些年,插秧、除草等活都是老婆干的。她那双手,根本不像女人的手,干得像枯枝一样。现在,两个儿子都从部队退伍能打工赚钱了,老伴给新华人寿兼职做保险,一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今年我们还承包了鱼塘,日子正一天天变好。

陈桂香(坪塘街道店铺老板)——

廖大姐一家是好人。1997年初,廖大姐在镇上搭了个帐篷,开了个水果摊,我的店子就在水果摊斜对门。我6岁的儿子贺杰患了障碍性贫血,一磕碰就流血不止。廖大姐经常帮我看店,她丈夫就把摩托车停在店外候着,只要我一打电话就奔过来,把我儿子往医院送,从不收钱。也记不得送了多少次,十多年过去,我崽已经22岁啦,长成了一个帅小伙。

1997年底,在她家的任国华身体越来越差,时刻需要人照顾。他俩就不开水果摊了。那时候和我们一起做生意留下来的,现在都有了自己的门面,赚了不少钱。谁不想家里钱多些?可廖大姐因为要照顾这些老人,放弃了挣钱机会。

有人说他们傻,想想也没错。三十年,他们家外面还欠着账呢。夫妇俩努力地做事,总也富不了。替廖兴红摆了八十大寿、替任国华做了五十大寿,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三位老人过世,热热闹闹操办丧事,丧葬费都是月娥家出,没收一分钱人情,这事村里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廖月娥——

1995年给人送货的路上,两辆摩托车相撞,奇洪的腿被撞成粉碎性骨折。接到电话,我哭了。家里有两个重病老人等着照顾,刚要出栏的4头猪死了两头,我们怎么这么不顺呢?

“你看看人家的生活,过得多舒坦。你说咱这是何苦呢?”奇洪问我。

这是何苦呢?我自己也说不明白。我觉得有些愧对老周。

你看,门前池塘里,一群白鹭正在水里嬉戏,这些白鹭是从外地飞来的,听说还是保护动物呢。你看他们多自由,多漂亮啊。我们家养的丑小鸭与这些白鸟在一起,肯定是没法比的。村里条件比我们好的人家很多,我也羡慕他们,但是羡慕归羡慕,不能去攀比。

上初中的时候,我和村里的女同学去雷锋纪念馆玩。雷锋叔叔与我们是老乡,他的特点就是做好事不留名,一辈子做好事。雷锋是我们的榜样。

我们没钱,就不能做好事了?

钱能买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是买不来的,比如感情,比如道德,比如口碑。比起那些漂亮骄傲的白鸟,丑小鸭也可以活得自在,如果不去追求虚荣、金钱的话。

“我希望自己是一条小小的田埂,让劳动的人们,开心地走过”

6月5日,芒种。水田里的秧苗绿油油的。倚着屋旁菜地的栅栏,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池塘。周奇洪钓起一条大鱼,打电话叫邻居们一起分享。

邻居们来了,欢声笑语。廖月娥在厨房里忙活起来。

盛开(坪塘街道白泉中学政治教师)——

廖大姐已经当了11年妇女组长。你看,她家东厢房窗户上挂了本万年历,过一天撕一页。哪天村里人有事了,就在上面用红笔画个记号,这样就不会记错日子。在正屋的大门上,廖大姐让周大哥用白粉笔留下了他俩的电话,大伙有事上门找,打电话就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有个陈姓姑娘,父亡母改嫁,和奶奶相依为命,连吃的都没有。廖大姐隔三差五送吃的穿的过去,直到十四岁女孩儿出门打工。现在,这个女孩儿已经嫁做人妇,逢年过节总带着孩子来看望恩人。

同组的陈满爹重病弥留,大儿子去世了,和他有过节的大儿媳死活不愿管,小儿子生活困难。陈满爹托人找到廖大姐,诉说自己临死前的愿望:希望能在大儿媳家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廖大姐找到大儿媳,给她说“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把自己照顾任国华的故事讲给她听。最终,大儿媳把老人接了过去,照顾老人到终老。

农村有句俗语:“端人碗受人管,吃人饭看人脸。”但是,在廖大姐家的老人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我经常把廖大姐的事说给学生们听,让他们懂得,廖月娥的行为才是社会主流,在马路边遇到摔倒的老人还是应该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