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乡情更怯:中国人归乡途中的“怕”与“爱”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3-02-09 09:32:23

近乡情更怯:中国人归乡途中的“怕”与“爱”

  2月8日,农历除夕的前一天,汉口火车站一对情侣手牵手步伐一致的赶着进站回家。当天,武汉迎来一场强降雪,风雪交加的寒冷的天气挡不住回家的脚步。中新社发 张畅 摄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古人在与家中经年“音书断”后,重踏归途时的不安。时至讯息畅达的今日,游子们归乡途中固然省去此种纠结,却平添了更多无奈。观念冲突、境遇落差、情感无所寄……如是种种,片刻不断交割着亲情;睽违已久的故乡,亦变得陌生。人未动,心已远;纵使相聚,竟如作家野夫笔下所写的,诗酒猖狂之余,失魂落魄地站成一段乡愁。

  乡音未曾改 缘何成了故乡的“异客”?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至今日,漂泊在外的异乡人,固然思亲依旧,却在融入都市的过程中自我异化,逐渐成了故乡的“异客”。曾几何时,对父母家人的唠叨多了些许不耐烦,对亲朋好友相聚的喧闹变得不习惯,同儿时玩伴不再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在北京工作的杨先生便是典型的例子。他的家乡在内蒙古一个富庶小城,高中毕业后来京求学,至今已有十数年。研究生毕业后,为解决北京户口,他放弃了外企的高薪工作,成为一名社工。

  原本,杨先生并不在意能否定居北京,还曾一度想回家乡发展。但他很快发觉,经年累月在外,自己在为人处事、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已经变得与家乡不同。

  虽然和女友感情稳定,但每次回家都总要被父母催婚,走亲访友亦是不可省去的“繁文缛节”。“眼下春节将至,回到家中,重复这些俗例又在所难免。”他说。

  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尚能靠亲情弥合,书生气十足的他,最看不惯的还是“熟人社会”里凡事都要托人找关系的做法。“很多在北京通过正常途径即可办到的事情,在家乡,却要‘拼爹’。”

  在中学同学聚会上,他也俨然成了“异类”。“推杯换盏之际,大家谈的多是赚钱之道;结婚生子的,则满腹育儿经,除此再无话题。”家乡的同学中不乏工作安逸、收入丰厚者,“和他们相比,不免徒增自卑感。”

  “已经成了故乡的‘异客’,那就死守北京吧,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异乡,但至少还有梦可以追。”他言语间透着无奈,但更多的是笃定。

  杨先生的经历并非孤例,他的选择亦可解释众多大学生、白领们死守或逃回“北上广”的原因。“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为了一份坚持,他们把乡愁深藏,不轻易触碰,却时刻铭记在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