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北京两地法院的司改图景和尝试

作者:刘汨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6-03-16 07:14:27

海南北京两地法院的司改图景和尝试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院长董治良

  作为首批司法改革的试点省份之一,过去一年里,海南省法院系统完成了法官员额从56%到34.5%的削减。

  按照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治良的说法,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专家命题、“高考”式流程等一系列严格选拔。

  面对即将实施的员额制改革,北京法院系统预计将有1000名法官进不了首批员额制名单。

  刚刚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职位上退休的慕平透露,将成立一个负责遴选的委员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考核法官。

  海南

  资格审查、专家出题、保密印卷……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董治良介绍说,为了保证“员额制”的公平,海南法院系统采取了和高考一样严格的“考试加考核”的选拔方式。

  对于包括海南陈满案在内的一系列冤假错案的公布,董治良认为这并不会对司法机关的公信力产生影响。通过依法对冤假错案的纠正,只会增强人民对法治的信心。

  关键词·员额制

  有意见?分数在那儿摆着呢

  北青报:作为首批参与司法改革试点的地区,为何海南没有像其他一些地方先在省内进行部分试点,而是直接全面铺开?

  董治良:如果是先在几个地方搞,然后再全面铺开,试点的地方会思考该怎么做,没有试点的地方就会观望,我们担心法官的情绪和积极性会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到全年审判任务的完成。因此,才决定在全省直接铺开。

  北青报:海南省通过“考试加考核”的办法完成法官“员额制”的选拔,参照的标准是什么?

  董治良:这个问题我们自己也很纠结,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的,考不上怎么办?题出得不公平怎么办?每个方案都要反复地斟酌。先是资格审查,看是否符合法官法的要求,包括院龄、 工龄、年限和处分等各方面情况。

  至于怎么选拔,最原始的办法可能是最公平的,只能考试。参照高考做法,找了五个专家,各出两套题。从最后结果来看,这套题出得是成功的,60分到80分的居多。高分多了说明出容易了,低分多了说明出难了。

  北青报:如何能保证选拔过程的公正呢?

  董治良:使用哪套试卷是封存之后抽签决定的,由省委办公厅的印刷厂保密印刷。像高考一样采取A、B卷的方式,全省都集中在政法职业学院考试,监控也是由学院老师担任,当场拆封试卷。之后连夜批改试卷,名字和考号蒙掉,每人只批一道题进行流水作业。这些都是保证选拔的公平,有些人有意见也没办法,分数在那儿摆着呢。

  关键词·案多人少

  让优秀的法官回到审判一线

  北青报:在这样严格的选拔方式下,离职的法官多吗?

  董治良:我能点出来的有四个提出了辞职,经过动员以后,有两个留了下来。还有的写了申请自愿退出员额选拔,之后又后悔了,重新想进到员额里来。我们在震荡期的影响是很小的。

  北青报:目前很多地方法院都面临着案件数量增加的压力,在员额制选拔过后,怎么保证审判工作的进行?

  董治良:按照方案,法官的员额不能突破39%,这是天花板。我们当时实际占了56%,在员额制选拔后,现在1116名,只占了34.56%,还预留下来一部分名额。今年要搞第二批,因为一些法官退休、调走之类的情况,又重新有空缺出现,过渡期内还是要补齐的。

  2007年我刚来海南的时候,案件数量是4.8万件,去年是12.4万件,人均112件,最多的有418件,人均办案数量并不低。

  在员额制选拔过后,已经入额的原庭长是有办案任务的。跟一线法官相比,主审案件占多少 、参审案件占多少,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拿办案数据说话。所以让优秀的法官回到审判一线去,也确保了有足够的审判资源来完成当年不断增长的工作任务。

  关键词·司法责任制

  责任清单防止“有权就任性”

  北青报:在司法责任制的改革中,还权于主审法官,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以往在审判管理上的作用在弱化?

  董治良:去年7月1日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司法责任制清单,出台是比较早的,和9月全国的司法责任清单对比起来基本是一致的。司法改革还权于合议庭、还权于主审法官,但不等于不要审判管理。

  为了防止有权就任性,审判管理还要加强。在推行司法责任制后,绝大多数法官会谨慎,觉得这其中的责任重要。但也要预防少数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认为以前要请示这个、请示那个,现在自己的案子自己做主。

  北青报:在司法改革中省级统管也是重要的一个部分,海南高院目前这方面工作进行得如何?

  董治良:去年7月1日起,我们已经实现了财和物的省级统管。财政厅今后也是直接面对中基层法院,中基层法院的预算直接交给财政厅,不再面对县市。好处是一些贫困的地区容易得到省级财政的支持,保障变得更有利,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我们审判法庭和人民法庭的“两庭建设”,过去地方比较愿意支持,现在收走了,地方配套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今年需要关注做工作的,一个是司法保障制度的落地,另外就是需要相关部门配套措施的同步推进。当时我们司法责任制改革是孤军深入,但时间长了不成。中央政法委、中组部等方面也在积极地测算和研究,我估计今年大多数政策有望落地。

  关键词·冤假错案

  冤假错案不影响司法公信力

  北青报:在周强院长的报告里面,提到了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的部分,而其中对海南司法工作的报道中,也有包括陈满案这样的监督类报道,您怎么看?

  董治良:这个问题就统一到两高的口径,讲其他的就没必要了。法院的纠错机制,我们这个叫四级两审终审制,之所以有这个制度,就是一个救济的机制,有申诉制度,也是个救济机制。这样的一个个申诉救济制度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差错。当出现了差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从1978年以来恢复法治建设,疑罪从有、从轻到疑罪从无。有了这些原则和法治理念,我觉得今后这样的案子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

  北青报:您是否担心冤假错案会影响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董治良:不会影响公信力。凡是有理智的人、凡是关心国家法治建设的人,都会期望更进步。不能说因为以前出过哪个冤错案件,就把整个法治否定掉。冤错案怎么纠正的,还是依法来纠正的,因此只会增强对法治的信心。除非你对我们这个体制抱有其他目的,才会怀疑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公正性。而且对被害人和被告人的人权都要保护,一定程度上对被害人的人权保护还应该倾斜一下,现在你们的关注失衡了。(记者 刘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