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的新定位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16-03-02 14:59:36

  阅读提示:

  协商民主从形式到制度再到体系的认识演进,体现了不断深化的思想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形式、制度、体系的认识发展表示了对协商民主认识的思想递进,而不是替代关系,不具有相互否定的意思。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是协商民主制度实践的具体表现,而协商民主制度又必须以体系构成为前提。丰富协商民主形式、健全协商民主制度、构建协商民主体系相辅相成,互为依赖,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商民主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了它在协商民主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角色。

  一、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认识演进:从形式到制度再到体系

  我国协商民主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协商民主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是我国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标志。尽管政治协商制度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遭遇曲折而一度难以正常运转,但是,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共商国是的重要形式的认识始终没有改变过。

  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中,政治协商制度的价值功能逐渐得到显示。1979年邓小平首先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发扬民主、联系各方面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1980年他又提出人民政协“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这两个结论,从政治协商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角度,对人民政协作出了民主形式的鲜明定位。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党中央在认识上获得的新成果就是以两种民主形式来提炼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构成特色。1991年江泽民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力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一论述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协商民主的概念,但意思已经蕴含其中。此后,两种民主形式的概括成为论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内容。

  2012年党的十八大正式使用协商民主这个概念,党中央既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又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规范、多层、制度化发展”。这里,把协商民主从形式提升为制度,是认识的重大发展,它有助于从民主制度层面上确立协商民主的地位。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议题,在谋划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协商民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从体系构建提出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意义在于其规范、多层、制度化发展,要求形成一个渗透社会、覆盖全面的系统架构。按照这个部署和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七个方面,对推进协商民主规范多层制度化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这可以视为我国协商民主体系初步形成了大体框架。

  协商民主从形式到制度再到体系的认识演进,体现了不断深化的思想过程。需要指出的是,形式、制度、体系的认识发展虽然表示了对协商民主认识的思想递进,而不是替代关系,不具有相互否定的意思。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是协商民主制度实践的具体表现,而协商民主制度又必须以体系构成为前提。丰富协商民主形式、健全协商民主制度、构建协商民主体系相辅相成,互为依赖,是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人民政协角色的新定位: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

  认识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体系中的新地位,重要依据是中办印发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指出,“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两个定位,突出了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体系中不可替代的特殊角色。

  从渠道来说,协商民主多层发展需要拓宽各种渠道。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拓宽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类智库等的协商渠道。”这里列举的协商渠道涵盖了许多方面,党中央将人民政协作为“重要渠道”加以强调,与其角色特殊相关。

  首先,人民政协组织属性与协商民主重点的契合性。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由此衍生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这个逻辑,政协协商不能离开这个重点。人民政协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政协委员联系着广泛的群众,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联系人民群众,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基本特点。人民政协联系人民群众的优势,既体现在覆盖面上,又体现在包容性上。协商民主离不开包容,没有包容精神就没有真心诚意的协商。人民政协组织属性具有的特点与协商民主重点面向人民群众的要义高度契合。

  其次,人民政协与其他协商民主渠道的相交性。协商民主体系由各种协商渠道叠加而成,每一种渠道都与相应机构以及职能相关,体现协商的针对性。《意见》指出:“发挥各协商渠道自身优势,做好衔接配合。”人民政协也体现协商的针对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协商渠道。人民政协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这个内容规定具有定位高、宏观强、联系广、包含宽等特点,因此,政协协商并不局限于自身范围。《意见》中规定,政协协商必须加强与人大代表沟通协商,“涉及特定群体利益的,加强与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群众代表的沟通协商”。《实施意见》要求“加强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由此可见,政协协商与人大、政府、人民团体、基层以及社会组织等相关协商渠道存在交叉、衔接、融合的紧密关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