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跨国产能合作既要注重又要慎重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2015-12-30 14:16:34

  近年来,跨国产能合作日益受到重视,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政策重点。尤其是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多国协商了跨国产能合作问题,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亮点之一。笔者认为,从“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市场格局来看,开展跨国产能合作有必要也应该注重。但从规避风险和保障中国发展可持续性的角度看,推动跨国产能合作也还需要慎重。

  产能合作的基本含义

  所谓产能合作,是指两个存在意愿和需要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一般来说,产能合作通常会以两个渠道进行:既可以通过产品输出方式进行产能位移,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进行产能位移。不过,目前流行的产能合作多为产业转移。

  产能合作是在市场化背景下,产能发生区位移动的正常现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同国家或者区域存在着资源禀赋的差异,难免存在以资源供求衡量的产能丰裕区和产能缺乏区,也存在着以要素价格衡量的产能高成本区和产能低成本区。在供求关系和产品价格、劳动力价格等要素价格引导下,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资本所有者总是引导产能从丰裕区域流向缺乏区域,或者从高成本区流向低成本区。在国内外、地区间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效率体现为有效竞争和优胜劣汰,从而促进产能跨国跨地区流动。假如两个同处于产能过剩区域具有同等条件的企业在市场竞争时,一个企业及时把部分产能从产能丰裕区域转移到产能短缺区域,该企业就可以充分利用先占市场的有利地位,开拓新的市场空间,甚至可以采取相对较高的商品价格,获得超过过度竞争市场的利润;而另一个企业固守于原有的市场范围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保守竞争,则难以获得相应的市场支持。这样,前一个企业往往会因为获得附加的国际市场份额和更多利润,取得更为有利的市场地位,甚至可以在国内市场采取诸如降低原有市场范围价格等更具进攻性市场策略,使第二个企业处于不利甚至被淘汰出局。正因为如此,在熊彼特的创新词典里,开拓新市场被视为创新的五大法宝之一。而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国内产能过剩使得激烈竞争的格局出现,开拓跨国新市场显然有利于延续企业生命周期。这一规律不仅从企业层面看有其合理性,从国家层面上看也无可置疑。数据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4.1%。就市场供求的宏观面看,加强跨国产能合作有显而易见的必要性。

  既然产业转移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为何“一带一路”沿线跨国产业转移采用了“产能合作”这样的术语表达,的确值得探讨。从语义上看,产能反映生产供给能力,而产业不反映能力概念,中国不少产业领域存在产能过剩人所共知。使用“产能合作”的概念,应该具有这样的暗示和提醒,此类合作应更多地集中在产能过剩明显的行业。如果一个行业产能供求总体平衡或者只是略有剩余,就没有产能合作或者转移压力;同时,采用产能合作而不是产业转移的说法,恐怕也意在避免解释中使用“过剩产能”的说法,给人以“过剩了才转移”的印象。当然,笔者以为,除了以上差异外,产能合作与产业转移的细微差异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产能合作是中国自己的“发明”,多用于政府之间的合作协议;而产业转移往往更多借助市场进行,无需加以格外强调。比如,在国内地区之间同样的“产能合作”就可以用“产业转移”术语加以代替。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其之所以采取“产能合作”而不采用“产业转移”,是中国需要产业接受国家的政府为产业转移提供与输出地相近的投资环境,包括劳务、税收、规范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持,这就需要中国产业输出与国外的输入地政府之间进行协商。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确有不少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管理不够规范。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短期难以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协议的方式,以政府信用保障产能合作,可以提高双方合作的履约率和减少合作风险。其次,产能合作提供了双方产能互补的空间。产能合作可以双向进行,而产业转移通常单向进行。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中国拥有明显优势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范围,而其他国家则要么土地密集,要么能源矿产密集,产能优势主要集中在农业和矿业领域,产能合作的互补性较强。当然,一些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潜力巨大,也存在着中国进行单向产业转移的巨大空间。

  跨国产能合作优劣利弊分析

  在互补式产能合作的框架下,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提供制造业的产能转移,而“一带一路”沿线的其他国家可以在与中国合作中释放农业、能源、矿产等方面的能力与潜力。这种产能合作,有助于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短期看,这应该是一个双赢和多赢的结果。

  当然,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跨国产能合作主要关注于中国企业的产能转移。笔者认为,这种转移可以用两分法看,不能用“好”或者“不好”简单看待。事实上,从有利方面看,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产能合作或者说产业转移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第一,产能合作有助于互补式弥补相关国家产能提供和利用的不足。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矿产有限,人均矿产资源数量偏低,中国庞大经济规模和庞大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都将对农产品和能矿产品提出较大需求,通过产能合作可以弥补中国国内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不足,改善中国初级产品的供给形势。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输出,也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中国价廉物美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第二,产能合作可以使中国改革开放多年培育的发展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外溢和扩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经济要素从供求过剩区域向供求不足区域转移,从高成本区域向低成本区域转移。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明显存在制造业供求和成本双梯度差的情况下,“中国制造”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转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是一种有效率的价值实现方式。

  第三,中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转移,可以实现贸易所不能达到的经济利益。产能转移比直接贸易来说,可减少各类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产能转移到国外比在国内直接生产来说,可降低劳动力成本;产能转移后面对的国外市场环境与国内市场环境比较,竞争压力小;产能转移后企业面对的市场潜力,与在国内面对的市场潜力比较,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因而,在产能转移或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

  第四,产能转移有利于产能移入地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与政府作用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欧亚大陆不发达国家的加快发展,同时做大做强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产能,通过扩大投资的方式,带动劳动力就业,增加当地税收,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并就近满足“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对建设物资的需求,这些都有利于产能接受国家的经济发展。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