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在宁夏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5只毛色棕黄、点缀着梅花斑点的麋鹿幼崽穿梭于鹿群中。自4月23日“呦呦”诞生后,又有4只小麋鹿诞生于此。
这些小麋鹿是去年从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入的35头麋鹿种群成功繁育的后代,它们的诞生不仅标志着宁夏濒危物种迁地扩繁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更成为青铜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生动见证。
从曾经的生态伤痕累累到如今的“鸟类天堂”与麋鹿家园,这片黄河滩涂湿地的涅槃重生,讲述着一个关于生态修复、物种保护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四不像”重返故土:一个物种的百年回家路
4月23日11时,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巡防队员王学先像往常一样带着玉米和豆粕混合饲料前往麋鹿生活区投喂。细心的他发现鹿群中少了一头待产母鹿,通过无人机和望远镜搜寻,终于在距离饲喂点约500米的草丛中看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一只新生的小麋鹿正享受着母亲的舔舐。这只体长约60厘米、体重约7公斤的幼崽,被工作人员命名为“呦呦”,取自《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诗句。
“看到‘呦呦’和其他四只小麋鹿健康地在一起玩耍嬉戏,这种画面简直太美了。”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李辉民兴奋地说,“这不仅是一头小鹿的诞生,更是麋鹿这个物种在西北地区重新扎根的重要标志。”
据李辉民介绍,麋鹿曾广泛栖息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湿地,史料显示1700多年前青铜峡黄河沿岸就有麋鹿繁衍的记录。然而,这个被古人称为“四不像”(因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的物种命运多舛。20世纪初,因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1985年,中国从英国重新引入22只麋鹿,经过近40年的努力,全国麋鹿数量已超过1.2万只,分布点扩至80多处,野生种群达5000余只。
2024年9月,35只麋鹿从江苏来到青铜峡库区“安家落户”。保护区搭建了200余亩的放归适应区,安排专人负责饲喂管理、日常监测和疫病防控等工作。经过半年的精心照料,这批麋鹿不仅成功度过了在西北的第一个冬季,更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
“麋鹿怀孕期为9至10个月,每年3至5月份生产。我们自4月初就密切关注母鹿活动状况,终于迎来了‘呦呦’的诞生。根据监测,截至5月9日,保护区内24头母鹿中共诞下5头小鹿崽。”李辉民表示,更多新生小鹿的诞生,说明麋鹿种群在宁夏的自然繁育正在形成良性循环。
从生态伤痕到鸟类天堂:青铜峡库区的绿色涅槃
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74.93平方公里,是宁夏最大的黄河滩涂类型湿地,也是西北地区第二大鸟类栖息地。然而,21世纪初的青铜峡库区却因人类活动而伤痕累累。
“2000年左右,周边一些农民进入库区湿地开荒种田,修堤筑坝、砍伐树林等致使库区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资源保护科副科长林建虎回忆道。当时保护区内违法修建了300多处房屋及其他人类活动设施,非法侵占土地达8.48万亩,湿地生态系统遭受重创,鸟类种类和数量锐减。
2002年,青铜峡库区湿地被确定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成立,开始系统实施湿地生态治理项目。“我们对保护区内违法建筑依法实施了强制拆除,收回被非法侵占的土地,并采取引水灌溉等措施,恢复湿地5万多亩。”林建虎说。同时,保护区还严厉打击非法偷捕、偷猎、偷牧行为,依法没收并销毁大量偷捕、偷猎工具,为野生动物种群的生存与繁衍提供了安全环境。
2017年以来,随着“绿盾”“绿卫”“退耕还湿”等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青铜峡库区的生态修复进入快车道。保护区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资金,实施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项目,并种植树木10万余株。通过将12.05万亩耕地退耕还湿,清理整治230余处人类活动点,这片湿地逐渐恢复了自然状态。资源保护科工作人员田宁感慨道,“通过‘退耕还湿’等工作的开展,我们将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清理整治,把湿地最原生态的面貌提供给了野生动植物。”
如今的青铜峡库区,已呈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元一体的健康生态系统。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类从早期的几十种增至292种,其中鸟类达212种,包括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等15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以及白琵鹭、鸳鸯、大天鹅等4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每年候鸟迁徙季节,过境鸟类数量可达数十万只,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产于新疆罗布泊地区的中药材“罗布麻”,因鸟儿的迁徙将种子带到了库区湿地,如今呈点状分布的面积已近1000亩。这一“意外收获”生动诠释了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生态红利。
“湿地好不好,关键看水鸟。”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局长陆杰表示,随着生态系统逐步向好,保护区内繁殖量的不断增加,这里已经成为候鸟迁徙的“中转站”,主要取食地,同时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廊道,在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丰富和发展,保持黄河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改善黄河水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麋鹿与湿地的共生之道:生态系统的精妙平衡
在“呦呦”诞生的同时,麋鹿与青铜峡库区湿地之间正形成一种互利共生的精妙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关乎单一物种的保护,更关乎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
“在保护区内放养麋鹿,既增加了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又为麋鹿探寻新的生存空间,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湿地苇草的生长,降低保护区内防火压力。”林建虎解释道。麋鹿每天在湿地里吃水草、啃芦苇,就像给湿地“打理植物”。它们吃掉过于茂密的水草,让新的嫩草能够生长出来,从而维持湿地植物的平衡发展,为小鱼、水鸟、昆虫等其他生物留出合适的生存空间。同时,麋鹿的粪便还能肥沃湿地泥土,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然而,将原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湿地的麋鹿引入西北干旱区,并非没有挑战。青铜峡库区湿地保护建设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帮助麋鹿适应新环境。巡防队员王学先几乎每天都会带着玉米和豆粕1:1混合成的饲料来到麋鹿生活区投喂。“麋鹿有点怕生,但我几乎每天都来,它们都熟悉了,看到我就知道有食物来了,会围过来。”王学先说。
由于麋鹿到达青铜峡时,芦苇等植物已经变黄,错过了最佳长膘期,为了帮助它们顺利越冬,保护区每天需要额外补充约80斤食物。冬季自然水源结冰时,巡防队员还会专门给麋鹿准备饮用水。此外,保护区还通过电子设备及人工走访监测麋鹿身体状况,搭建挡风围墙等,确保这些“新居民”能够适应西北的气候条件。
“‘呦呦’等小麋鹿们的健康出生证明麋鹿已经初步适应了西北干燥环境,这对濒危物种栖息地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李辉民表示,“麋鹿种群对我区环境的适应性突破,验证了西北地区人工繁育麋鹿的可行性,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
守护黄河生态:从单一保护到系统治理的升级
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蜕变,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微观体现。从单一物种保护到生态系统整体治理,从局部修复到全流域协调,这里的实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湿地滋润生命,孕育万物。”青铜峡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刘自金介绍,近年来青铜峡市全面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完成生态效益补偿18.36万亩,湿地生态恢复13.96万亩,将全市30.93万亩湿地全部纳入林长制责任体系,落实管护职责。
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涵盖了青铜峡108塔、黄河大峡谷、大禹文化园等文化旅游项目,生态旅游正成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站在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中心湖畔,放眼望去,芦苇随风摇曳,水鸟振翅翱翔,新生的麋鹿幼崽在妈妈身旁蹒跚学步。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讲述着一个关于重生与希望的故事——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复兴的麋鹿,从生态破坏到系统修复的湿地,从对抗自然到和谐共生的人类。
“呦呦”的诞生,不仅是一个物种在故土重获新生的象征,更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生动注脚。在这片黄河岸边的湿地上,人与自然正共同谱写着一曲绿色发展的和谐乐章。(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胡冬梅 图片 青铜峡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