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遇中国 “水陆空” 科技助力春耕春播

大型农械开垦千里沃野,轻巧农机解放双手,高端人才扎根基层……各地正在科技的助攻下,确保耕作效益稳步提高,将文人笔下的“桃花源”变成现实。春耕时节,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蔡岭镇的水田蓄满春水,两位农民坐着插秧机开进稻田,所过之处,秧苗整齐挺立。

云遇中国 “水陆空” 科技助力春耕春播

来源:央广网 2023-04-15 16: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央广网北京4月15日消息 大型农械开垦千里沃野,轻巧农机解放双手,高端人才扎根基层……各地正在科技的助攻下,确保耕作效益稳步提高,将文人笔下的“桃花源”变成现实。与其梦里问津,不如亲手建设!

4月11日,央广网“云遇中国·千里追耕”联动直播走进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新引进的两台半自动化设备——嫁接机和点播机正忙碌着,切苗、接苗;高速点播、压穴、点种一气呵成。

春耕时节,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蔡岭镇的水田蓄满春水,两位农民坐着插秧机开进稻田,所过之处,秧苗整齐挺立。以往需要弓腰劳作一整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只要开着农机转上几圈就可以完成了。

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蔡岭镇杨湾村,农民驾驶农机栽插早稻(央广网发 傅建斌 摄)

一台农机搞定一方水田,而在山西长治市沁县南里镇樊村,十余台大型机械轰轰前行,在百余亩土地上穿梭,犁地、翻土,便利的水利条件和科学的农田管理措施,让这里的春耕效率更高。

大型机械在春耕备播(央广网发 魏堃 摄)

南里镇樊村水土优势明显(央广网发 秦超 摄)

现代农业“水陆空”缺一不可。最近湖南省娄底市一连几日都是好天气,无人机在种粮大户的农田上空起飞,对稻田施入基肥。插秧机在一旁整装待发,等无人机一收工,就进入田间工作。整个过程省时、省力、高效。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都实现了机械化。

无人机对稻田施入基肥(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同款无人机还在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为春耕助阵,进行病虫害喷洒防治。

施秉县城关镇白塘村的农技人员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喷洒防治作业(央广网发 磨桂宾 摄)

室外“水陆空”,室内盖“小楼”。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秧苗住进了“小高层”。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全自动智能化育秧工厂内,巨大的循环运动式育秧苗床缓缓将一盘盘秧盘从“地上”送往“空中”,喷淋设备不时喷出水雾。在这里,一块显示屏可以一键解决湿度、温度和光照问题,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秧苗长在“空中” (央广网发 向宣垣 摄)

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查看秧苗长势 (央广网发 向宣垣 摄)

科技源于人才,哈工大医学与健康学院空间生物学效应团队博士生曾德永,7年来往返于实验室和实验田,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

曾德永在实验室和稻田里(央广网发 哈工大供图)

曾德永为变异水稻做的标注(央广网发 哈工大供图)

好的经营模式也是“黑科技”的一环。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的农户,此时正忙于采摘、管护西红柿。当地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起了订单农业。

  西红柿管护忙(央广网发 谢贵明 摄)

这是新时代的“桃花源”,科技、人才和政策,相得益彰,打造稳产增收的春耕图景。

河南省许昌市东城区的田间地头,绿油油的小麦如绿地毯般铺满大地(央广网发 阙韶辉 摄)

(央广网记者 李红笛 贾海元 汪晓青 邓玉玲 侯凯奇 王祎萍 任重 唐丽丽 任振国 马俊玮 夏莎 龚雯 实习生 杨煜婷)

(李红笛 贾海元 汪晓青 邓玉玲 侯凯奇 王祎萍 任重 唐丽丽 任振国 马俊玮 夏莎 龚雯)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