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坐上“气”车去拉萨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青藏公路格尔木到拉萨段全程1100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路况复杂,货车单程就需要2到3天。

【新春走基层】坐上“气”车去拉萨

来源: 央广网
2022-02-14 09: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央广网北京2月14日消息(记者张雷 李亭 唐子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青藏公路格尔木到拉萨段全程1100多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路况复杂,货车单程就需要2到3天。十年来,一支由56辆大型槽车组成的特殊车队每天往返于这段高原“天路”上,把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液化天然气安全及时、源源不断地送到西藏拉萨。

近日,总台记者跟随运气车队历时三天,全程体验了这条保障民生的能源新“天路”。

中国石油运输公司青海分公司槽车司机郑有录:装一车要一个半多小时,然后我们把他们这些都检查好,就出发了……

记者跟车第一天,中石油青海格尔木天然气站内,47岁的西宁人郑有录一边等待槽车充满液化天然气,一边做着出发前的准备。

为支持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改善西藏民众燃料结构,保护雪域高原自然环境,2010年3月,中石油以青海油田涩北气田为气源地,启动“气化西藏”工程,将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通过输气管道送到格尔木,压缩转化为液化天然气,再用大型槽车经青藏公路运往西藏拉萨,结束了拉萨作为全国31个省区市首府唯一没有管道天然气的历史。

2012年,郑有录成为首批送气进藏的槽车司机。他告诉记者,从格尔木到拉萨要翻越多个高海拔山口,因为青藏高原的特殊气候,即便夏天也要穿冬装。

郑有录:这边的天气变化无常,就是夏天有时候也会下雪。

记者:整个这条线路都这样,还是说一些局部地区才这样?

郑有录:唐古拉山那一道比较明显一点,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现象。

下午2点,满载着液化天然气的车辆陆续发车,沿着青藏公路驶向西藏拉萨。由于前几天的降雪,部分道路结冰,郑有录和同行的队友们都放慢了车速。傍晚7点,车辆到达了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口。郑有录拿出了公司配发的抗高反药。

郑有录:现在我们应该吃个药了。

记者:这个药你们不是要提前吃吗?

郑有录:现在是昆仑山口,吃上了(抗高反药)以后就可以了。

记者:再吃点更保险一点,是吧?

郑有录:嗯啊!

刚过昆仑山口不久,郑有录发现一辆货车因路滑冲进了公路旁的沟里。

记者:这里怎么了?

郑有录:一辆车滑掉了。

记者:像这种车滑倒沟里的事故在这边多吗?

郑有录:滑掉的这种(事故)就多。

记者:他们一般是什么原因?

郑有录:有高反!人的大脑(反应)比较迟钝。他容易疲劳,有些是打瞌睡,有些就是冰雪路面滑掉了。

晚上11点,郑师傅把车停在了海拔4636米的五道梁休息区。在民间,素有“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的说法。这里空气含氧量低,夏季也常常飘雪,冬季则更加寒冷。

按照车队安全行车规定,拉运液化天然气的槽车晚上11点必须停车休息,次日凌晨5点再出发。为了24小时保证危化品特种车辆的安全,郑有录和随车押运员只能在驾驶室过夜。当天夜里,气温降到了零下24摄氏度。

凌晨5点,郑有录踏上了送气进藏第二天的艰辛路程。从五道梁出发没多久,便行驶到冻土层路段,高低起伏又狭窄的路面好像搓衣板一样。对于装载了20吨液化天然气的槽车来说,存在侧翻的风险,郑师傅有意放慢车速,有时还要借道行驶。

记者:路面这些陷进去的都是冻土层。

郑有录:嗯!有的地方起疙瘩了,有的地方陷下去了。(青藏公路)每年都在维护,填平了,还是过两天就变形了。

一路颠簸,上午10点,车辆到达海拔4600多米的沱沱河休息区。郑有录和押运员一人吃了一碗牛肉面,接着又马不停蹄地上路了。

下午4点,来到青藏公路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口,这里的海拔已经升到5231米,空气极其稀薄。郑有录下车做检查,同时提醒随车采访的记者,上下车尽量放慢动作,当心加剧高反。

郑有录:动作稍微慢点,不能太快。太快了以后,你就有高原反应,就头晕头痛。

记者:更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呢?

郑有录:就是昏迷。

越过唐古拉山口不久,便进入西藏地界。

第三天,郑有录驾车顺利经过那曲市、当雄县,中午1点50分到达终点——中石油拉萨天然气站。

等待槽车卸气,闲下来的郑有录想起18岁的小儿子今年要高考,他决定跟儿子通个话。

郑有录说:“我们安全都到达拉萨了。你抓紧时间,再(过)几个月就要高考了……”

郑有录告诉记者,十年前开始跑青藏线送气进藏时,大儿子14岁,小儿子才8岁,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与两个儿子聚少离多,逢年过节基本没在家待过。

郑有录说:“只要他好好学习,我们受点苦倒是无所谓,我们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呗!”

卸完车后,郑有录第一时间踏上返程……

自2010年“气化西藏”工程启动以来,截至目前,仅拉萨地区年用气量就从2012年不足100万立方米,增加到2021年5400万立方米以上。到2021年底,拉萨市主城区天然气供给已实现全覆盖,市区12.7万余户居民、515辆公交车和相关企业享受到青海天然气给雪域高原带来的绿色发展红利。

(张雷 李亭 唐子文)

【责任编辑:程尔凡】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