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鄱阳湖的“生命银行”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形态。据介绍,该基地今后将继续深化监测,扩大监测研究范围,从传统水文向水文、水生态、水环境进行转变,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鄱阳湖。

探访鄱阳湖的“生命银行”

来源: 央广网
2021-11-28 07: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央广网九江11月28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肖江峰)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形态。在湖中有一座“生命银行”——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该基地处于鄱阳湖“肚脐眼”位置的棠荫岛上。

鄱阳湖棠荫岛(央广网发 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提供)

在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中保留了各种鱼类、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组织样本,并且还保存了中华鲟、江豚、胭脂鱼等珍稀生物标本,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静态的海洋馆。

鱼类标本(央广网发 肖江峰摄)

中华鲟标本(央广网发 肖江峰摄)

目前该基地重点打造了“三库一室一平台”,即标本库、样本库、藻类种质库、水文生态监测分析实验室、鄱阳湖水文生态综合信息展示平台,这里也被当地人骄傲地称为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的前沿堡垒。

研究人员对生物样本进行检测(央广网发 肖江峰摄)

据统计,该基地自2020年12月运营至今,标本库收集鱼类标本1076份、水生植物标本159份;样本库收集浮游植物368份、浮游动物452份、底栖生物267份、鱼类组织样本549份、DNA样本969份,培养纯种藻20种。

  显微镜下的藻类(央广网发 肖江峰摄)

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基地对整个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该基地本着边建设、边监测、边出成果的原则,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对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该基地今后将继续深化监测,扩大监测研究范围,从传统水文向水文、水生态、水环境进行转变,从多学科多角度研究鄱阳湖。

(王一凡 肖江峰)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