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亮点首次披露

从天津市规划资源局获悉,备受关注的《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现状、城市发展、生态建设等,进一步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天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亮点首次披露

来源:天津日报 2021-09-22 07: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天津市规划资源局获悉,备受关注的《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已形成阶段性成果,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日前,天津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首次披露了《规划》的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亮点等相关情况。

规划背景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2019年我市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战略引导。天津的发展要放到全国发展大局之中,进一步打开‘津门’,我市率先编制完成了《天津市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已公布实施。”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压茬推进的原则,我市同步开展了市、区、乡镇、村庄规划以及近50项与空间有关的专项规划编制,加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协同。突出层级明确、权责清晰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各级各类规划编制范围。坚持问题导向,组织高水平科研院所,开展了自然资源管控与治理、城乡融合、城市灾害和风险评估以及城镇开发边界划示等10多项专题研究。摸清‘家底’,依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衔接管理数据,形成市域规划一张底图。”

主要内容

《规划》是到2035年全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天津未来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总的规定,是全市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各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下位规划的基本依据。《规划》贯彻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理念、新部署、新要求,彰显新时代特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全面提升我市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规划》对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天津落地生根有着重要战略意义,为天津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一基地三区”提供有力支撑和空间保障。

谋划城市发展新目标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是国家对天津的战略定位,也是我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规划》提出将天津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生态引领、创新竞进、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并从安全保障、辐射带动、功能协同、交通协同、港口协同等方面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了相关策略和措施。

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

《规划》落实“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优化要求,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优先划定四大湿地保护区和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提出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市域生态格局。

“三区两带中屏障”的“三区”即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环秀湖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北三河生态湿地保护区和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两带”即西部生态防护带和东部国际蓝色海湾带。“中屏障”则指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

双城生态屏障北接七里海、大黄堡生态湿地保护区和盘山、于桥水库生态保护区,进而与北京通州相连,南连北大港和团泊生态湿地保护区,并与河北省雄安新区相连,补足了海河流域从山至海的中间部分,重塑了从蓟州盘山到大港湿地出海口的全域生态纵贯线,完善了京津冀区域生态格局。

《规划》提出,将严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作为发展前提,倒逼城市结构优化,引导城镇空间多中心、集约节约发展,防止蔓延连绵发展,形成“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市域城镇格局。

“一市双城多节点”的“一市”即中心城市,是天津城市功能提升、居民集聚生活的核心载体。“双城”即现代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多节点”则指武清城区、宝坻城区、宁河城区、静海城区、蓟州城区5个区域性节点城市。在此基础上,形成规模合理、功能完善的“双城—区域性节点城市—特色功能组团—小城镇”四级城镇体系。

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

《规划》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规划管控底线,推进我市各类空间高质量发展。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在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现状、城市发展、生态建设等,进一步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衔接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在对现行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开展评估优化工作的基础上,落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开发边界:在科学测算用地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各区未来发展重点,上下联动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提升城镇建设用地土地绩效,集约节约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在框定底线的前提下,《规划》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形成绿色屏障、淀泊风光的生态空间;乡村振兴、绿色现代的农业空间;双城引领、产城融合的城镇空间;以及港湾辉映、三湾引领的海洋空间。突出天津特色、衔接重点承接平台,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分区,促进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

此外,《规划》着力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园区整合提升,划定工业集中发展控制线和双创区块控制线,为建设制造强市做好规划保障。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引领建设具有天津特色的美丽乡村。

塑造宜居宜业的安全韧性城市

《规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建设美丽国土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愿景,让“人”的生活空间舒展适度、生活环境宜居宜业、生活条件有序改善。

坚持共享发展,构建全面系统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提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市级—区级—街道(乡镇)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明确各级服务设施的主要职能、服务人口和配置标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

完善就业、居住、服务平衡,构建舒适有度的社区生活圈和城镇圈。《规划》以社区生活圈作为基本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建立全覆盖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置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提升群众生活的“舒适度”。城镇圈内通勤出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集就业、生活、服务为一体,实现城乡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布局。

强化支撑体系,构建安全韧性城市。《规划》针对天津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危化品风险、生态脆弱、卫生防疫风险等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不断提升城市应对灾害防御能力。提升海港和空港能级,强化区域链接,提升枢纽能级。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及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布局。提出市域层面的总体布局原则。

深入发掘资源,塑造特色鲜明的总体城市风貌。《规划》全面梳理天津历史文化资源,构建“一心、双区、四带、多点”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突出历史城区的核心保护地位;加强蓟州和滨海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文化价值发掘;强化大运河、海河、长城、海洋四条文化带的载体作用;进一步发掘历史文化镇村以及大量文物古迹与其他需要保护建筑遗存的保护价值,明确市域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构筑京津文化高地。

规划亮点

坚持规划协同,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规划》坚持“一盘棋”思想,强化京津双城联动、突出天津研发转化能力强的优势,科学确定天津在京津冀区域的功能定位,增强区域整体性。

《规划》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区域应急联防联控等方面强化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首都地区安全格局;构建了“1+N”天津都市圈,通过多中心、网络化格局,充分发挥天津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功能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一基地三区”内涵,保障承载空间落位,引导高新企业向京津滨廊道集聚,打造区域创新走廊;在交通方面,打通“天”字形客运通道,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共建国家级铁路枢纽,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和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

细化双城定位,明确发展重点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构建“津城”“滨城”双城格局的决策,这是天津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重要举措。

《规划》提出构建“双城、双轴、中屏障”的津城、滨城空间结构,明确了津城、滨城的规划范围。双城指现代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的滨城;双轴指魅力海河轴和蓝色海湾轴;中屏障即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双城功能定位。

津城是我市全球竞争功能核心承载区和最具标志性区域之一。未来,津城要充分发挥区域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驱动内需和消费增长升级,以金融、商务总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新经济、新消费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集聚金融科技、商贸服务以及文化创意等服务产业,并带动城区外围发展。

滨城是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城市和区域创新引擎。未来,滨城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以航运服务、科技创新、智能制造功能为主导,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强化创新功能培育,打造服务国际循环的战略链接,集聚航运贸易、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港航服务产业,建设世界一流的绿色智慧港口,以创新驱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展现天津作为。

《规划》明确了双城发展重点:

津城重点提升1个津城核心区,整合4个津城主城片区。津城核心区重点围绕小白楼、文化中心等地区,打造津城中央活力区,进一步提升中央活力区现代服务业水平与城市活力,发挥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作用。进一步完善海河柳林中心、银河中心、侯台中心、程林中心、刘园中心等片区中心城市功能,适当增加轨道交通线,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促使这些片区中心尽快形成区域综合服务中心。4个津城主城片区包括依托西青新城和华苑地区建设智慧科技城;依托东丽华明和空港经济区建设国际航空城;依托北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北辰京津医药谷建设医药活力城;依托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和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科创会展城。

滨城重点提升1个滨城核心区,整合2个滨城主城片区。滨城核心区重点围绕于家堡、泰达MSD等地区,打造滨城中央活力区,形成“中心活力创新、多点特色带动”的总体布局。围绕科学城中心、滨海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等片区中心,进一步攥拳头、塑湾区、强服务、强集聚、优存量、补短板。2个滨城主城片区包括依托汉沽城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产业区建设滨海北部主城片区;依托大港城区建设滨海南部主城片区。

《规划》提出,继续推进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工作,建设成为生态人文新经济引领的世界级“生态屏障、津沽绿谷”,打造京津冀东南部生态屏障、环首都生态护城河,进一步促进“双城”格局形成。全面推动重点古海岸生态廊道、海河绿芯等八大重点建设片区,实现“天”字形生态廊道骨架,建设“京津绿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为天津未来碳中和产业方面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划定陆海分界线,强化空间统筹

《规划》提出,合理确定陆海分界。依据第三次国土调查和最新海岸线修测成果,在与上版海岸线进行对比、消除差异的基础上,科学划定陆海分界线,作为保护与开发的刚性边界。根据海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和海洋开发利用适应性评价,划定天津市海洋“两空间一红线”,即海洋生态空间和海洋开发利用空间,统筹协调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松紧适度的海域空间管控。科学划定岸线功能,实施分级分类管控。优化陆海功能分区,细化主体功能分区,按照陆海统筹、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路,形成北部生态旅游、中部港口航运、南部综合利用的海域空间格局。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双城核心区20分钟直达

《规划》从服务人民、高效集约发展、保护环境等角度提出了六大发展战略以及港口、机场、铁路、公路、城市道路等各类交通专项规划目标任务。重点构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的全出行链轨道交通服务体系,实现交通与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充分协同、高度融合,支撑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规划》提出,对外构建畅联京冀、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广域综合交通体系;内部以双城为发展核心,组织城乡融合、快慢有序、富有活力的市域品质交通网络。在津塘路、津滨高速公路和天津大道等现状快速道路以及京津城际延长线、津秦客运专线、津山铁路和津滨轻轨等轨道通道基础上,加快开工建设津滨二线(Z2线)、启动津滨线(Z1线)前期工作,实行大站快车服务双城主要功能地区的交通出行,力争实现津滨双城核心区之间20分钟直达。

【责任编辑:吴艳鹏】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