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麻丘镇,被称为“南昌东大门”,抚河从此流淌而过,这里是江西南昌抗洪的第一道防线。7月14日,浙江增援江西的消防救援队伍抵达南昌第二天,就派出7辆消防车、7艘舟艇,共45名队员,分6个战斗小组守护麻丘,其中就包括一小组负责人、带领6名队员的王明。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来源:新华网 2020-07-20 02:3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新华社杭州7月19日电(记者唐弢 李平)麻丘镇,被称为“南昌东大门”,抚河从此流淌而过,这里是江西南昌抗洪的第一道防线。

7月14日,浙江增援江西的消防救援队伍抵达南昌第二天,就派出7辆消防车、7艘舟艇,共45名队员,分6个战斗小组守护麻丘,其中就包括一小组负责人、带领6名队员的王明。

今年35岁的王明,在一群“90后”中间,算是一个“老兵”,皮肤黝黑,眼角还有很深的皱纹,但干起活来,丝毫不含糊。7月18日,当记者联系到王明时,他正在江西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的抚河边上,和队友们一起,扛着二三十斤重的鹅卵石袋加固堤坝。

烈日下,王明和队友们已连续工作6个多小时。外人看着辛苦,他却干得起劲。和洪水死磕到底,是他“最想做的事”。

1998年,从小在湖北长大的王明,第一次见识到了洪水的威力。那年夏天,王明跟随母亲坐大巴从湖北回江苏泰州老家,当大巴车路过武汉时,一车人就被洪水围困了。

“洪水一直往上涨,淹掉了半个车轮。好多骑自行车的市民,只能蹚水推车行走。大巴司机不知道前面水位深浅,不敢往前开,也不敢往后退。两难之际,一位交警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司机跟着他,带我们出城。”王明说。交警在前面领路,绕开了洪水,帮助大巴车顺利出城。

一场洪水堵住了回家的去路,那个指引他们脱困的背影,却在王明的心里萌生了一颗种子:“长大后,我也要和他一样,有机会救灾救民。”

2007年,王明读大四,那一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热播,满屏硬汉,更让王明对军旅生活心生向往,而主角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也鼓舞着他。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当兵去。2007年12月,王明成为一名大学生士兵,加入武警安徽省总队直属支队。

部队的生活,和大学完全不同。除了高强度的训练,还有说来就来的任务,说走就走的救援。2008年8月,在操场训练的王明遇到了一次紧急集合,这次他被拉到了安徽滁州,任务是抗洪。

“我们当时到的是滁河,那里正常时堤坝上能开车,但经洪水冲击,堤坝出现坍塌,变成只有一米宽。”王明回忆,河水不断上涨,堤坝不断加高,河面已经高出路面近10米,成了危险的悬河,随时都有溃堤的危险,“两个大队,1000多号人,全部围绕在这个地方,背沙袋加固堤坝堵住缺口。”

为了守护大坝,王明和战友们白天背沙袋,晚上就躺在大坝上休息。“蚊子真的太多了,又毒又大,大家就拿蛇皮袋套住手脚抵挡。”就这样,大家硬是靠肩扛手堆,筑起了五六米宽、五六十米长的人工大坝,护住了沿河的村庄和农田。

2010年,王明到浙江金华消防救援支队工作,一待就是10年。十年间,每当有紧急任务,尤其是抗洪任务,他总是主动报名请缨,如今已有丰富的抗洪经验。

这几日在抚河边,王明和队友协助当地专业防洪人员,排查泡泉隐患、处理堤坝风险、搬移防汛物资等。“工程机械到不了的地方,就需要人工搬运。无论多苦多累,我们都要及时把隐患处理掉。”王明说。

如今抚河水位正在缓退,但王明和队友们仍没日没夜地坚守在一线。“洪水不退我们不退,我们是人民群众安全屏障。”王明坚定地说。

(唐弢 李平)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