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机成为新农具

“直播带货”风生水起,不仅通了销路、活了产业,更富了农民、乐了市民,在疫情防控的当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把直播获得的粉丝和流量持续转变成产品销量和收益,必须在直播之外下功夫。

让手机成为新农具

来源:经济日报 2020-04-27 13:1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直播带货”风生水起,不仅通了销路、活了产业,更富了农民、乐了市民,在疫情防控的当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把直播获得的粉丝和流量持续转变成产品销量和收益,必须在直播之外下功夫。要以精准的线上渠道信息反馈,促进上游种植养殖环节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考察时,几位村民正在做网上直播卖货的准备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表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笔者认为,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让信息化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疫情初期,不少地方农产品销售不畅,一些鲜活农产品遭遇卖难,个别品种积压严重。然而,随着各地想方设法开拓市场,一些县长、网络名人乃至村民自己“直播带货”,运用互联网思维破解农业产销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各种农产品“直播带货”风生水起,网友们消费热情高涨。这一新兴的农货线上销售模式,不仅通了销路、活了产业,更富了农民、乐了市民,在疫情防控的当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线下消费的不足。

当前,参与到直播助农的平台和主体可谓众多,形态风格也百花齐放,但究其本质,都是瞄准消费者的需求,克服信息不对称,力求减少流通环节,促进产销衔接。不论是移动运营商还是互联网电商,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要真心实意以信息助农都要欢迎。

“直播带货”的背后是数字乡村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的手机量超过300个,但在此前相当长时间内,很多农民的手机只是通信工具,并没有成为生产工具。近两年来,智能手机在农村加速普及,移动互联网硬件软件不断完善,数字乡村新业态不断涌现,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对今天相当数量的中国农民来说,手机不仅仅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通信工具,更是生产工具,动动手指、大棚开启,点点屏幕、网店接单。

当前,信息和数据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融入数据和信息力量,让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化,使信息化在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我们期待“直播带货”持续红火,也期待更多符合农村实际、市场需要的电商模式不断兴起。当前,不能只看到农货直播一时热闹,还要注意其中的两点门道。

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我们鼓励各类主体参与直播,更要利用好新电商手段,帮助有意愿有条件的农民成为网红,让更多农民有能力自己带货、持久卖货。不少农村电商发展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要加强农民新技能培训,让互联网走进更多农户。要培养农民线上营销的思维和本领,改变农产品传统销售模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好处。

要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直播提高了产品公信力,解决了营销渠道问题,由单向购买变为双向互动。对农民来说,把直播获得的粉丝和流量持续转变成产品销量和收益,必须在直播之外下功夫。要以精准的线上渠道信息反馈,促进上游种植养殖环节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更多聚焦提高产品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做好农产品产地包装、储存、分级、加工等。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更多在生态优质绿色农产品上做文章。

记者:乔金亮

(乔金亮)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