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让人才向脱贫一线“集结”

鼓励引导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必须推动急需人才向脱贫一线集结,汇聚万众之力攻克贫困最后堡垒。脱贫攻坚一线条件艰苦、任务艰巨、工作复杂,既是干部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的“熔炉”,也是考察干部、识别人才的“赛马场”。

【地评线】荔枝网评:让人才向脱贫一线“集结”

来源:荔枝新闻 2020-04-11 10:0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特约评论员/黄鑫

鼓励引导人才向“三区一线”流动,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部署。近期,中央组织部在北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推动急需人才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集结,进一步明确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时期人才流动的新导向,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叠加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压力更大。脱贫攻坚越是到最后,面临的越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能否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事关脱贫攻坚能否如期收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必须推动急需人才向脱贫一线集结,汇聚万众之力攻克贫困最后堡垒。

要建好“赛马场”,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基层向来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平台,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各类人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脱贫攻坚一线条件艰苦、任务艰巨、工作复杂,既是干部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的“熔炉”,也是考察干部、识别人才的“赛马场”。在这个“赛马场”里,有真才实学的人会用自己的实干担当、工作实绩在基层一线发光发热,在工作实践中传递自身的“魅力”、温暖群众的“心田”、进入组织的“法眼”。而那些虚张声势的“假把式”、光说不练的“空包弹”、畏首畏尾的“太平官”自然会显得黯淡无光。

要用好“传送带”,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破解基层一线人才引流难题,重点是畅通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渠道,通过发挥政策、环境、机制的优势,完善编制管理、职称评审、人才招录和柔性流动政策,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制度保障,着力营造广纳八方英才的人才环境。同时,还要把“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在外务工经商等本土人才返乡担任村干部和创新创业,不断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且作出重要贡献的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切实打通优秀人才上升渠道,真正激活基层人才队伍“一池春水”。

要树好“风向标”,严格人才选用标准。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人用人是“风向标”,是人才流动最大的“导向牌”。推动人才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就要更加重视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任用干部。要把在脱贫攻坚中的实绩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大张旗鼓讲好基层扶贫故事,把那些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式”干部选出来,把那些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狮子型”干部选出来,把那些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实干型”干部选出来,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让吃苦者吃香,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引导各级干部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担当作为。

为政之道,首在得人;攻坚之战,重在用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必须推动“硬核”人才力量向脱贫一线集结,使出“移山之力”、用好“绣花功夫”、打好“背水一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黄鑫)

(黄鑫)

【责任编辑:潘一侨】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