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新的幸福——陕西贫困县全部摘帽的N个截面

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冯家营村邓彩艳读大学的女儿赵薇(右)与弟弟在安置点的广场上玩耍(3月13日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指着书本上的图片,王俊杰吟诵出最喜欢的古诗,嘴角挂着笑意。

奔向新的幸福——陕西贫困县全部摘帽的N个截面

来源: 新华社
2020-03-26 11: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西安3月25日电(新华社记者陈晨、刘彤)“脱贫奔小康,农民笑颜展。完成攻坚战,人民齐声赞……”摘掉贫困帽的榆林市子洲县农民贺占雷,地里的黄芩卖上了好价钱。8500元的新票子在手中又点了一遍,一段陕北说书脱口而出。

近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包括子洲在内的29个县区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5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全省贫困发生率降至0.75%,三秦大地历史性告别区域性整体贫困。

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冯家营村邓彩艳读大学的女儿赵薇(右)与弟弟在安置点的广场上玩耍(3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巴山深处,古蜀道边,许多人都有一个安居之梦。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驱车近1个小时,再手脚并用爬上山梁。站在三间破旧的土坯房前,就会明白为何宁强县大安镇冯家营村的邓彩艳,对搬下山曾有着近乎痴狂的执着。

自打结婚,邓彩艳就再没走出过这大山。门前的耕地太薄,一锄头下去,时常被土壤下的石头溅出火星。“一到下雨,屋里四处漏雨。啥时候能搬下山呀!”儿子在20公里外的小学住校,每次离家,她都会把小书包塞得鼓鼓囊囊,装上他爱吃的馍馍和腊肉。送走儿子,她就坐在老屋前发呆,嘴里念叨着“搬家、搬家”。

2018年9月,这样的日子成为记忆。

“妈妈,咱们真的搬家了吗?”电话那头,远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读书的女儿将信将疑。但新生活已经照进了现实。只花1万元,就搬进三室一厅,新家装修得简洁大气。

邓彩艳的新家在宁强县大安镇的江林安置点。从25个村子搬来的1964户易地搬迁户居住于此。站在街头望去,社区工厂、学校、超市、休闲广场一应俱全。很难想象,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如今,邓彩艳在家门口的电子厂打上了工,儿子转入搬迁社区的小学,每天都能回家,学护理专业的女儿赵薇毕业在即。这个1月时还在武汉一家医院实习的小姑娘,做一名白衣天使的信念异常坚定。

“在抗疫一线实习的日子,我感动于医护人员的奉献与坚守。毕业后,我要和他们站在一起。”赵薇动情说道。书桌上铺开的课本里,密密麻麻记满了上网课的笔记。

这也是一个与书为伴的故事。

安康市汉滨区,陕西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县。20万贫困人口中,“511”这个数字很小,却格外扎眼,这是全区义务教育段残疾儿童的数量。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学校尚未开学,但送教上门已经开始。14岁的关庙镇新红村脑瘫少年王俊杰在班主任周兴军的辅导下,一字一顿,念出《咏柳》的诗篇。

得益于教育扶贫政策,4年前,这个从小就跟随父母辗转各地求医、长期与轮椅相伴的孩子走进校园。“孩子有智力缺陷,课程跟不上。除了跟班学习,我们还安排专职教师为他送教上门。”汉滨区关庙镇中心校校长尚书学说。

上了学的王俊杰高兴极了。课堂上,他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下笔记。课间,他最爱坐在操场边看同学们打篮球,看到兴奋处忍不住鼓掌欢呼。

“上学后,孩子变得开朗,每天回家就喜欢给我们讲学校里的故事。”父亲王贵安说,孩子告诉他,长大了想开家店铺,自食其力。

在汉滨区,通过进入特殊学校、随班跟读、送教上门等方式,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4.5%。当地教育部门为智障儿童量身定制的教材,铺在王俊杰的书桌前。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指着书本上的图片,王俊杰吟诵出最喜欢的古诗,嘴角挂着笑意。

屋外,春色满眼,油菜花开得正盛。

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脱贫户彭慧玲(右)在食用菌大棚里做直播(3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陈晨、刘彤)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