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年学生遇上“青年猪”:一边通宵做实验 一边掉眼泪

凌晨5时许,武琥琮、刘家奇和尹义照常从扬州大学出发,前往校外的养殖场,看他们的“青年猪”。接下来,项目团队又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成功构建了小鼠脑膜炎模型,并验证了褪黑素预处理后的小鼠存活率高于感染组。

当青年学生遇上“青年猪”:一边通宵做实验 一边掉眼泪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19-11-14 10: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凌晨5时许,武琥琮、刘家奇和尹义照常从扬州大学出发,前往校外的养殖场,看他们的“青年猪”。

“这群‘青年猪’再这么长下去,我真就抱不动了。”身高171cm的武琥琮体重不到100斤,而“青年猪”大多已有100多斤,比她还重。

他们仨都是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开展的“褪黑素调节肠道代谢防控大肠杆菌型脑膜炎——基于肠-脑轴微生物代谢调控的研究”,证明了褪黑素对大肠杆菌型脑膜炎疾病有防控作用。

日前,他们带着自己的项目走到了第十六届“挑战杯”赛场,获得全国特等奖。

“做这项研究的感受很复杂,太崩溃,也太兴奋,我瘦了,但猪胖了。”刘家奇回忆说,在项目初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宠”着这群猪。“每天都要给30多头猪称重,收集猪的排泄物,还要和他们‘玩’。遇到精神特别好、满地打滚的猪,根本按不住。”

30多头猪每天开开心心地长大,而武琥琮、刘家奇却分别瘦了6斤、10斤。

跟体力上的消耗相比,做科学研究带来的精神考验更具挑战。跟很多“挑战杯”选手相似,他们也经历了读大量文献、破实验瓶颈、发学术论文的过程。

“现在项目只是实现了0到0.1,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团队成员们花费了本科期间的所有课外时光,才取得了这“0.1的进步”。

他们把30多头猪分成两组,一组是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一组作为对照。“对照组的猪就很欢快,实验组猪的脑部甘氨酸等含量增加,脑膜炎症状凸显,处于抑制状态,精神也就没有那么活跃。”刘家奇介绍道。

科学研究有时像是在捉迷藏,最关键的内容总是最难发现。经过6个月,项目虽取得阶段性进展,也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但此时,武琥琮和团队其他成员还没有注意到褪黑素这一关键成分。

项目进入瓶颈期,成员们也都处于学业课程压力最大的大二时期。也是在这个时候,有的成员开始怀疑该不该花这么多时间做课外学术项目。

“5天考4门专业课,每本书都特别厚,复习时间本就不多,还要分出一部分来做实验。”刘家奇始终记得,那段日子里,自己在实验室里一边通宵做实验,一边掉眼泪,第二天一早又奔赴考场。

项目导师朱国强教授得知后,给予了精神鼓励,同时建议利用反向思维,去看看实验样本的代谢组的数据中,是否有什么下降的成分被忽略了。

导师的建议醍醐灌顶,“像是迷雾中的一束光”,成员们沿着这束光走下去,很快发现了褪黑素这一成分。

接下来,项目团队又花了近10个月的时间,成功构建了小鼠脑膜炎模型,并验证了褪黑素预处理后的小鼠存活率高于感染组。

目前,该项目已经申请专利,并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挑战杯’是互相学习的平台,给了我们和其他高校的学生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开放展览日的交流中,有老师建议针对患脑膜炎的孩子吃药、打针治疗不易操作的弊端,将药物改造为可以雾化吸入的剂型,这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谈及对项目的展望,他们表示,希望未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种可以降低抗生素用量的药物。

团队的三位成员都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他们将继续完善这一科学研究,“比赛结束后,立马就要回学校看文献。再在其他哺乳动物上进行实验,并与药理学、人医学方面的专家以及儿科医生一起,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姗姗)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