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贯彻落实“一法一例” 为民营经济“增量”

人民网长春11月6日 (记者王帝元)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消息,自《中小企业促进法》经2017年9月1日修订、2018年1月1日施行以来,吉林省工信厅全面加以推动落实,充分借鉴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紧密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制定了《吉林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简称《条例》),于2018年4月1日施行。组织开展了冬季推进工业项目达产见效活动,动员全系统围绕“四本台帐”,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一批投产达产项目落地见效。

吉林省:贯彻落实“一法一例” 为民营经济“增量”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2019-11-06 11: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完善发展政策服务,构建吉林特色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去年组织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推进大会和民营经济改革发展大会,先后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意见》,现已形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1+12”政策体系。二是强化资金支持。2018年,利用3.2亿元省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进行专项支持,改进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利用因素法,向地区拨付5000万元,增加地方对资金的使用统筹;利用项目法,支持了民营经济改革示范、科技“小巨人”企业奖补等方面的374个企业和项目。今年,在省级专项资金普遍缩减20%的情况下,中小资金仍增加了3000万元规模,达到3.5亿元。三是全力推进民营经济改革试点。深入推动长春、通化、白山、辽源4个“国家东北振兴民营经济改革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给予1.3亿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目前这批资金有力地支持了一批改革示范项目。

突出关键要素服务,推动企业降本减负

一是出台配套政策。起草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降本减负若干政策措施》,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实体经济共降本减负756.5亿元,预计全年将超过1000亿元。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商注册“e窗通”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五十四证合一”,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天,最短用时28分钟,成为全国开办企业时间最短的省份之一。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再造,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从223个工作日压缩到50个工作日以内,最快13个工作日办完所有审批程序,不动产登记工作效率排名全国第2位。三是降低企业各类成本。2017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公布了9个减负通告,推出减免涉企收费措施达72条。持续开展涉企保证金清理规范工作,累计取消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14项涉企保证金,分四批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降幅达10.2%。四是全面开展中小企业清欠工作。分层级成立清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推进工作机制和信息报送制度,督促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通过争取金融机构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加快预算资金拨付进度等多种方式推动清欠工作有序进行。截至8月末,全省累计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帐款223亿元,已偿还63亿元。

强化创新创业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通过服务大企业健康发展带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是吉林省立足实际采取的有针对性举措,并举全省之力支持一汽、吉化等重点大企业发展,一汽集团汽车零部件省内配套率预计达到48.4%,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吉化公司生产用大宗原料的45%左右由地方企业配套供应。二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全省认定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03家,国家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15家,整合各类中介服务机构407家,累计为5万余户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建成省级孵化基地262个,在孵企业6500户,带动就业13万人。下一步围绕重点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再打造创建一批产业型创业孵化基地,并引导和支持现有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众创空间”。三是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2018年,全省认定389户科技小巨人企业,给予贴息和研发补助近1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8亿元。今年全省新认定358户科技小巨人企业,总数达747户。四是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训计划。制定出台《2019-2022年吉林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将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作为重点内容。举办吉林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之新制造专题研修班、吉林省传承箐英班、吉林省食品行业战略开拓和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吉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之绿色制造专题培训班等,截至2019年6月末,培训省内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会员238人次。与浙大联合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项目,全省部分重点企业赴浙江参加“智能制造专题培训”等4期专题培训班,培训重点行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0人。

(王帝元)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