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会昌省级“非遗”赖公庙会 一村传承五百多年
祀奉赖公。
会昌县文武坝镇晨光村翠竹祠举办的赖公庙会,是会昌县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参与人数众多且传承500多年长盛不衰的民俗文化活动。2013年4月,赖公庙会被正式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赖公庙会的来历,在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500多年前的明朝成化(1465—1488)年间,有个名叫金垒的人经常在会昌县贡江边网鱼,有一天,他刚刚撒下网就好像有大鱼撞网,拉起来一看,竟然是一段木头,就把它扔到下游去了。一会儿,再撒网,拉起来还是这段木头,如是者三。金垒觉得很奇怪,就把这段木头带回家。当晚,金垒梦见一位体形魁梧身着锦袍的神人对他说:“我姓赖,楚人也,晋时栖隐祈山,宗老子之道,得飞升变幻之术。尔等可将那截木头依吾之相貌雕成神像祀奉,可保一方风调雨顺、百姓安康”。金垒根据梦中所嘱,将浮木中间一段雕成赖公神像。知县梁潜闻之此事,倡议全县士农工商慷慨解囊,择址县城贡江边的晨光村兴建祠庙祀奉赖公。祠庙于明朝成化癸卯(1482)农历七月初六竣工,梁潜亲自题写匾额“赖公祠”,并指定祠庙落成这天为赖公纪念日,祠庙菩萨可出街游行。后因祠庙周边翠竹郁郁葱葱,遂改名“翠竹祠”。明朝正德(1491-1521)年间,南赣巡抚王守仁在此祈雨应验,翠竹祠从此名声大振。清代同治三年(1864),会昌知县奏准皇上敕封翠竹祠祀奉的赖公为“显应赖公侯王”封号。翌年,翠竹祠大规模扩展修缮,正殿为三栋雄伟建筑,前殿悬挂同治皇帝圣旨“敕封显应赖公侯王”红色直匾,后殿为神龛,上方高悬巡抚王守仁题写的“功泽弘庇”鎏金横匾。
赖公(中)及众神雕像。
遗憾的是,“文革”期间,祠内文物全部散失,殿宇、围墙被拆毁,赖公庙会也一度中断。
为保护祠庙古迹,尊重地方风俗习惯,方便群众朝拜,会昌县采取民间捐赠的方法筹集资金,于2002年农历正月初八动工,在原址上重建翠竹祠,于2004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一日竣工。重建的翠竹祠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高19米,由祠庙正殿、朝拜厅、聚会大厅、祠庙广场等组成,其建筑风格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特征,采用仿明朝古式结构工艺,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可同时容纳千名信众朝拜、用膳。
烧香祈福。
赖公庙会每年农历七月初五开始、初八结束,历时4天,尤其以七月初六赖公生日为盛。庙会以祭祀、娱神、祈福为主题,主要活动内容有祈福、谢福、打醮、祭祀祈愿、开五行、上“刀山”、下“火海”、诵读祭文等。庙会上人山人海,彩旗招展,摊点林立,吹吹打打,场面十分壮观,吸引宁都、瑞金、兴国、于都、寻乌、安远及福建武平、广东梅县等地的客家百姓前来逛庙会,祈福天下太平、国家昌盛、家人安康。
翠竹祠所在的晨光村一角。
随着时代的发展,赖公庙会这一习俗渐渐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的文化作用也得以呈现。一是庙会本身是一项独特的传统文化,其宗旨是劝人为善,提倡世间众生平等,要求大家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推动作用;二是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个人名利,而在于尊道贵德,不为个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为自己的私欲而心神不安;三是庙会民俗文化活动可带动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庙公会里的鸣乐伴奏。
木偶戏演出。
据了解,在即将举办的2015年江西会昌民俗文化旅游节期间,翠竹祠将举办盛大的赖公庙会。(汪家伟 黄清元 特约记者蔡伟平记者李传材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