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地方

一些城市展馆利用率不足5% 同质化泛滥“杀伤”会展经济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8-07-10 08:49:31
分享

部分城市展馆严重过剩

随着各地发展会展经济热情高涨,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提出展馆发展计划,造成场馆严重过剩。

近三年来,从乌镇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到南京溧水空港会展小镇立项,中小城市(镇)会展中心建设项目明显增多。从展馆建设上看,近几年,我国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大批建设规模大、设计规格高、建设理念新的展览场馆,场馆建设不断升温。

近日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投入使用的展览场馆达348座,同比增长超10%。其室内可供展览总面积为1187.99万平方米,较2016年增加187.29万平方米,增长18.71%。此外,还有15座展览场馆在建,6座已纳入规划待建。

随之而来的是,展馆设施利用率不足的隐忧逐渐显现。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展览场馆的平均出租率为14.27%。据业内专家介绍,在国际上,15%是展览场馆出租率平均值的下限,即展览场馆出租率低于15%,说明展览场馆的利用水平低下,而50%的展览场馆出租率,公认为较好水平。以上数据反映出我国展馆建设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剩现象。

当前,各区域会展行业发展不均衡,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会展集中在上海、广州、重庆、北京、南京、沈阳、成都、青岛、深圳、东莞等城市,加剧了中小城市的压力。目前的情况是,除了以上发达城市的会展运转率得到保证,大部分城市场馆等设施的平均利用率都不高。

《2017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在提供统计数据的175个样本城市中,举办展览在500场以上的只有3个,在300至500场的有4个,在100至300场的有18个,在50至100场之间的有24个,而50场以下的多达126个,其中10场以下的为48个,全年只举办1场展览的城市有19个。

年度举办会展在100场以上的只有25个城市,占比14%;50场以下的城市有126个,占比72%,行业集中度高,头部效应突出。其中还有48个、占比38%的城市每年举办会展在10场以下,意味着有近四成城市的展馆处于基本闲置状态。由于展馆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维护费用高的独特属性,不少投资方资金链紧张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业内人士透露,从国家层面来看,展馆建设已经产能过剩。展览场馆面积的增加决定不了需求的改变,有发展会展经济多种优势的沿海城市,以及像成都这样会展业做得有特色的区域中心,瓜分了大部分展会项目。其他城市要想吃会展经济这口饭,不能头脑发热,首先要找准定位,从培育自己的优势品牌入手,否则建再多的场馆也无济于事,只能拖累当地经济。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教授蓝星表示,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展馆过剩很明显。“现在展览场馆利用率能达到30%就算正常了,运营好的展馆利用率能达到40%至60%,一些城市的展览场馆利用率甚至在5%以下。”

“小散乱”亟待规范

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的场馆如何才能收回成本、维持运营、带动地方经济效益,成了摆在这些地方面前的难题。不少地方出台扶植政策,给出优惠条件,招商引资,鼓励办会展。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经济贸易展览总数达10358场,首次突破万场大关。以每场会展平均2至3天计算,每天全国有近57至85场会展同时举办。再平均到175个样本城市,可谓名副其实的“三天一大展,两天一小展”。

但与会展市场高速发展不相匹配的是,会展行业的管理相对不足。在纳入上述报告统计的175个城市中,设置会展主管部门的共有85个,占比不到一半,政府监管和行业规则都严重滞后。会展数量上的快速增加,叠加监管、规范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小散乱”会展项目横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地方存在无序招商、办展,办展主要是蹭热点,展会规模难以保证,参展商资质审核不严。一位会展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主办方蹭个热点就办次展览,没有口碑和品牌意识,展会往往演变成批发市场;另一方面,主办方急于卖展位,所谓的报名、筛选、把关都只是做样子,参展商往往鱼龙混杂。”

“对此主管部门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需要配合站台撑门面,则尽可能满足。组织、管理混乱,参展商又投诉无门,只能哑巴吃黄连,到头来挫伤参展积极性。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以及时解决,无疑将严重阻碍中国会展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并且难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失去吸引力。”上述负责人说。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党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频的会展活动满足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会展经济,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但是也造成了很多问题。一方面,需求方应接不暇,走马观花,良莠难辨;另一方面,参会企业投入巨大人力财力,但是疲于奔波,深度交流不够,会展效益并不理想,也造成了整个行业的资源浪费。总体而言,我国会展行业起步较晚,用十几年走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目前处于高速发展过后急需规范的阶段。

多位受访的从业者也认为,目前行业监管的缺失是造成我国会展业发展受阻的一大因素。在中国会展业由大到强的进击之路上,还存在很多“漏洞”亟待完善。加强行业标准建设,加快行业整合,制定“游戏规则”,遏制恶性竞争迫在眉睫。

此外,“小散乱”的会展之所以能够有生存空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夸张宣传、虚假承诺有了滋生空间,导致参展商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最终使一些以短期利益为目标的展会大行其道,扰乱了市场秩序。

“本届展会预计到会观众将超过20000人次,采取强势的全球招商宣传模式,给您在展前、展中及展后带来更多商机、增强参展效果。”一家展会主办方在宣传语中写到。《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目前的会展宣传以主办方“自己说了算”为主,而对展会效果的测评同样是凭“良心账”,如有的主办方声称:“85%的参展商对本届展览会的展出效果表示满意,80%的参展商有浓厚的兴趣表示将再次参加下届展览会,76%的参展商认为同其他展会相比本届展会有着更大的优势。”其实际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党印指出,主办方“一面之词”盛行,误导参展商,长此以往对整个行业的“杀伤力”不可低估。当务之急是加强制定规范并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让信息更加公开透明,让整个行业逐步进入有序运行。

在规范之余,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会展行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产业研究院讲师陈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应该加大会展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市场从业主体预算硬约束机制,使得低效运行的会展项目及时得以止损退出,将市场选择的问题更多交给市场参与主体投票。同时,应该加大对会展行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策展人员的充分授权制度与创新性激励政策,以鼓励主创团队在实践中既有更新迭代项目主题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够兼顾项目投资红海竞争的风险。(记者 王文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