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同质化泛滥“杀伤”会展经济
“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德国慕尼黑展览公司总裁门图特的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张,被称为“经济发展加速器和助推器”的会展业,无疑有着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也因此愈发受到地方青睐。
不过,《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部分地区调研发现,在我国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种种乱象也竞相上演。很多展会动不动冠以“国际”“全球”“峰会”之名,题材上尽量蹭热点,“人工智能”“区块链”一哄而上,同质化问题严重。更有甚者,一些展会“挂羊头卖狗肉”,借会展之名圈钱。
展会热衷“蹭热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各种热门主题一哄而上,“人工智能”“区块链”展会遍地兴起。更有一些主办方蹭热点故弄玄虚,借会展之名圈钱。
5月10日,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5月11日,欧美同学会首届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大会在成都开幕;5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举行;5月19日至20日,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亮相……
同一时间段内,密集参加各种“智能”会议的嘉宾大量雷同,百度、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公司“大咖”成为各地争相邀请的对象。由于部分地区调研不充分,展会同质化严重,参展商参展意愿减弱。
还有一些展览故弄玄虚,蹭热点圈钱。不久前,一场名为“博鳌亚洲区块链论坛”的展会引起广泛关注。该论坛主办方请了一位扮演开国领袖的特型演员在大会致辞,并以开国领袖的名义对参会者致谢。这一低俗营销模式立刻引起社会关注。之后,诸多在论坛展板上出现的媒体与机构先后发声,严正声明与此论坛毫无干系,并强烈谴责。
一位会展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该论坛将开会地点选定在海南省博鳌镇,有混淆视听之嫌,再蹭上“区块链”的热点,自然是不愁“卖座”。如果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场论坛很可能赚得盆满钵满。
“博鳌亚洲区块链论坛”被戳穿只是会展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由于缺少第三方规范,主办方夸大展会面积、展位数量、预计到场观众甚至主办单位,已成为会展企业惯用的营销手法。上述人士表示,不少会展公司敢明目张胆夸大宣传,关键在于参展商事先很难准确了解展会具体情况,只有参展当日才能知晓。尤其是对于新兴概念,主办方的发挥空间更大。而面对会展公司的虚假宣传,参展商往往投诉无门,事后寻求补偿更是难上加难。
参展方疲态尽显
一位参展商抱怨,每年展会太多,不露面担心行业知名度不够,但频繁参展又给企业增添很大负担。由于展会质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候担心耗时耗力后参展费用都打了水漂。
根据北京会展网信息显示,6月28日在北京某会展中心同时开展的有近79场展会,其中56场被冠以“国际”,3场命名为“世界”,占比高达74.68%。“国际化的顶尖峰会”不只在一线城市盛行,甚至在一些县城也同样普遍。《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东部某县级市,今年4月至11月半年多时间内,要举办8场“国字头”展会,其中有4场是“国际”博览会。
“现在的会展从名字上根本分辨不出来,有的国际会展参展商业务范围都不出县城。”一位翻译公司的参展商对记者无奈表示,“上半年,报名参加了一个全球对接会,主办方承诺至少200家国际供应商参展,结果只有几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办事处。展费加人员交通食宿花了几万块,一个订单都没有,只交换了几张名片。”
连办展会造成参展各方疲态。近年来,随着进口商品的走红和跨境贸易的升温,跨境电商展会在各地兴起。会期持续六天、已经连续举办七届的东部某县跨境电商博览会显现疲态。在上午的开幕式上,有关领导念完稿子后匆匆离场,紧接着外国风情表演,接下来是来去匆匆的观众。该博览会以日用消费品为主,来自欧洲、东南亚的红酒、洗护用品和各种零食占据主要摊位,不少摊位现做现卖,观众多为持免费票进场的当地市民。
不仅小地方存在会展疲态,一线会展城市同样存在这一问题。6月底,在某一线会展城市的大型跨境电商对接会上,预告中的跨境电商政策高层研讨会并未举行,只有简单的领导开幕致辞和“大咖”登场亮相。
对此,一位会展主办方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随着同主题会展一哄而上,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展会所需的大企业、知名专家等毕竟是少数,不可能满足所有展会方的需求。小规模重复办展的直接后果,便是参展商和观众无所适从,客户分流、资源浪费,展会吸引力不大,也影响了展会品牌的树立。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经济系会展专业副教授王春才指出,同类展会的泛滥将直接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主办方为了吸引更多的参展商,默许参展商的不规范行为如拼展,或放松对参展商的资质审核,这些行为给行业带来不正之风。同时,同类展会泛滥将使得参展企业无所适从。对于参展商而言,每年参加展览都有一定的预算限制,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展览会。而市场上同类型的展会层出不穷,这给参展商带来了选择困难。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