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赣南挺起绿色脱贫“赣州力量”
生态是赣州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美丽的名片,更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近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殷殷期望和省委“加快江西绿色崛起”战略,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紧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落实项目带动扶贫两大目标任务,狠抓生态补偿、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特色产业等四项重点工作,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扶贫路子,挺起绿色脱贫“赣州力量”。
落实生态补偿,为贫困地区谋发展
机制是保障。结合生态补偿推进精准脱贫,赣州建立起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脱贫挂钩机制,优先在贫困地区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加大对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资金扶持力度,目前已到位东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奖补资金4亿元,争取全省流域生态补偿资金8.27亿元,占全省资金总量的39.6%。争取上级下达全市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转移支付资金13.41亿元。
规划是导向。成功纳入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争取20亿元基础奖补资金后,赣州紧紧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围绕五大领域,本着见效快、出亮点、集中连片要求,迅速建立起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库,777个项目入选2017—2019年项目库,投资规模达793亿元。为加快实施贫困地区生态移民行动计划,我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生态移民。2016年,全市争取易地扶贫搬迁人口54725人,其中建档立卡23459人,同步搬迁31266人,争取中央、省级资金17986万元及贴息贷款规模82106.5万元。2017年,全市计划易地扶贫搬迁任务88108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计划数43063人,同步搬迁人口45045人,约占全省总任务数的65%。
加强生态保护,让贫困群众共享福祉
赣南大地青山绿水、郁郁葱葱,是非常珍贵的绿色资源和宝贵财富,要在保护环境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保护环境。近年来,全市加快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实施生态保护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2016年,全市在贫困户中优先聘用护林员3460名,占护林员总数的81%,每名贫困户每年可获得1万元护林经费。
探索资产收益扶贫。赣州市探索实施农村小水电电站建设扶贫模式,实行国家补助、市场运作、贫困居民参与、社会监督等方式,项目法人每年保证不少于国家投入资本金6%的收益存入县级人民政府指定账户,专项用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建设,重点扶持贫困户脱贫解困。2016年,宁都永宁水电站、瑞金山岐水电站改扩建项目纳入省农村小水电扶贫试点,争取上级资金1774万元,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752户贫困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