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车坛大事件:油价到底涨了多少?

来源:新华网
2016-12-20 09:36:34

单双号限行原本用于治堵,一线城市专享,而今呈现扩大升级趋势。在重污染天气条件下,不少城市乃至县城的百姓都享受上了单双号限行的待遇。12月17日,京津冀以及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市如期中了“霾伏”。监测显示,这次是2016年入秋以来中国最严重的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

除北京外,天津、河北10个城市、河南6个城市、山东聊城、德州、山西太原、陕西西安等22个城市纷纷发布了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并实行单双号限行。

▲“开着检验合格的车,烧着检测达标的油,贴着排放检测合格的绿标,PM2.5爆表就说机动车是污染主因,一言不合就限行,难道是车主踩油门姿势不对?”

▲“别说了,这锅我背!”

我国汽车市场十余年来一路蒙眼狂奔,乘用车千人保有量与日俱增。2003-2016年这14年里,豪华车增速有9年超出了乘用车总体增速。豪华车占乘用车总体的比重从2003年的2.8%,提升到今年的10.3%,这意味着,每10台乘用车,就有1台为豪华品牌车,而一二线经济发达地区这一比例接近20%,足见富裕阶层的购买力。

分价位来看,今年前8月,15-20万元级别的车型增速最高,其次为30万元以上车型。汽车消费升级为众多二线豪华品牌提供了加速机会,今年前11月,凯迪拉克宣布提前完成年销量10万辆的小目标。另外,捷豹路虎、雷克萨斯、沃尔沃、林肯等都分别取得了28%、33.8%、35.4%、191%的同比增长。“中国市场是激动人心的市场,在美国市场我没有看到过这么快速的增长”,林肯中国总裁梅蔼明如此表示。

豪车市场竞争加大,除了国产化进程加快和终端动辄7、8万元的价格战,它们还不断推出价格更低的入门级车型,华晨宝马1系的发布意味着强调操控的后驱宝马“务实”了起来。常年稳居豪华车销量冠军的奥迪也渴望更进一步,今年前11月,奥迪同比仅增长6.2%,虽然已属不错,但宝马可是10.6%,奔驰则为29.5%。

从用户特征来看,豪华品牌用户越来越年轻化,其中25岁-29岁的年轻用户占到了21%,30岁-34岁的年轻用户占到了22%,3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占比已经达到了47%。

▲“买合资B级车还是豪华A级车?好捉急,在线等!”

▲“快过年了,买台豪车回村儿,涨脸指数10万+”

去年开始,自主品牌抓住了SUV高增长的浪潮,扭转了2013年下半年以来的持续下滑。

今年,自主品牌在SUV市场占比59.4%,MPV市场占比89.7%。虽然轿车领域有所失守,但奇瑞、吉利、长安以及广汽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正向研发能力,整体自主研发能力提升明显。

▲“在把握市场消费趋势的敏锐度和灵活性上,自主品牌更有优势。”

▲“月销7万台,哈弗H6居然卖过了五菱宏光”

拿燃油车改成电动车,那都不是清真的做法。众所周知,用电环境不理想,充电桩短缺,电池技术尚有瓶颈,电池成本高推高车价,普通电动车续航里程受限……这让电动车产业化充满了尴尬的迷雾。

以往车企说要造电动车,多半是为了应付政府环保考核,另一半是为了储备技术,毕竟排放标准一年严过一年,毕竟真要批量卖电动车短期内血本无归,但今年不同了!

一线车企纷纷拿出了诚意,公开表态要加速前进。连续4年全球销量第一的大佬丰田表示,CEO亲自出马任职纯电动车事业负责人,要知道丰田之前是把精力放在混动和氢燃电池车身上。通用集团更是拿出了纯电动车雪佛兰Bolt,该车出自从零开始设计的电动车平台,最高续航可达383公里,并肩负通用自动驾驶使命。

大众集团年中发布了2025战略,其中提到未来10年推出超30款纯电动车,电气化模块平台MEB首款概念车9月亮相,不过量产还需等到2020年。宝马作为电动车量产先行者,表示到2020年宝马旗下所有车型都将拥有电动动力总成。奔驰在9月发布了电动车品牌EQ,并计划到2025年用相同的架构开发10款电动车。

保时捷也在9月意外的发布了纯电动跑车Mission E,并乐观表示届时一年能卖出2万台。就在上个月,捷豹发布了首款纯电动概念车I-PACE,它出自捷豹路虎eDM电气化平台,是捷豹路虎电气化战略的重要作品。玛莎拉蒂也准备参战,4年内推出一款使用大量环保零部件打造的,外观造型与现有产品完全不同的纯电动汽车。

▲“掐指一算,从内燃机车转向电动车,市场化初见成效大约是2020年”

车界年度最打脸之事莫过于新能源汽车虚假繁荣。骗补调查从年初持续到年末,历时222天,除了5家被公布以外,网上更是传闻完整名单其实是72家,涵盖各大主流知名车企。

从2009年启动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是第7年,在2015年,一辆6-8米的纯电动客车,国补加地补可以拿到60万元左右,补贴已远超成本,因此这次骗补商用车领域更为泛滥。被公布吊打最厉害、骗补2.6亿的吉姆西,其公司高管和实际控制人已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一名车管所人员。

▲“车管所亮了”

▲“里应外合狼狈为奸”

▲“打车薅羊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野蛮生长了4年的打车公司终于在今年7月被政府定性,在官方的文书里,网约车被定义成高档专车,要求颇高,比如北京上海均要求司机拥有本地户籍,如此严格的筛选,打车软件一时被戏称为优质相亲平台。虽然交通部和一线城市发布的政策严格,但目前或处于缓冲期,各地政策约束性不强,实际打车体验并没有多大区别,依然可以打到经济型车。

还能不能愉快得打车了?与监管政策相比,这个问题跟资本的关系更直接明显。如今的滴滴已是全球最大出行平台,拥有中国专车市场87%以上份额,99%以上网约出租车份额。投资方阵容十分豪华:金沙江创投、腾讯、中信产业基金、淡马锡、DST、软银集团、老虎环球基金、中投、中国平安、阿里巴巴、对冲基金COATUE、北汽产业投资基金、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高瓴资本、中国人寿、中金甲子、中信资本、鼎晖投资、赛领资本、春华资本、民航股权投资基金、保利集团等等。

合并过后,烧钱血拼游戏结束了,流量和市场渗透率差不多也到顶了,打车也悄悄提价了。只是,下半场怎么玩?原本滴滴商业变现探索主要集中广告、试驾、汽车电商三个领域,但似乎没有多大突破。不过滴滴CEO程维认为,滴滴在自己的阵地和主业上做得还不够,没有达到追求盈利的阶段,下半场将用技术驱动,搭建一个人工智能的交通引擎。

网约车这4年,从无到兴盛,从被执法部门打击到终于正名,资本雪球越滚越大,业务范围也从打出租车、专车、顺风车、快车,发展到代驾、试驾、巴士乃至共享单车业务(滴滴数千万美元投资ofo),但资本丰收期还远没有到来。滴滴用互联网的方式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连接,然而出行领域上下游的产业格局并未有多大变化,新式业务的拓展只是补充原本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互联网打车的风口曾经到了,而移动出行领域变革的风口却还没到来。

结语:

时间的意义或许正在于它会流逝,如有遗憾,如果夙愿未偿,如愿期待改变,那请即刻出发吧!

上一页12 上一页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