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被撤销警告仍存无码标价 官方:风吹飞价签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6-10-04 15:05:58

十三陵被撤销警告仍存无码标价 官方:风吹飞价签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

村民的旅游生意

看完“地财”,邱天接着载着游客去看“天财”。

十三陵景区内现有 12 个陵监村,3 个陵园村,6个陵卫村。在距离定陵一公里左右的地方,立着一块高大的门牌,上面三个金色的大字“昭陵村”,两排平房沿着一条幽窄的公路径直铺开,道路两边种着成片的果树。

昭陵村位于昌平区北部,东南依永陵村,西邻昭陵,北有定陵,南是十三陵乡胡村。村因陵而得名。该村村域面积3.9平方公里,居住着232户共1129人,盛产柿子、苹果、梨、桃、李子等水果。村民多在定陵、照陵旅游区摆设摊点,从事旅游服务业。

通常,邱天和郝军的车并不会直接把游客送到目的地,而是兜兜转转了一圈之后,进入昭陵村。

在距离村口几百米的地方,有一座财神庙。邱天和郝军会把游客带到这座庙前——他们称之为“能见到天财”的地方。

庙宇门口蹲坐着两只石雕的“望天吼”,旁边是一间售票处,游客只需花费20元的门票,就可以进入庙内祈福,但祈求的福牌和跪叩关公的香火还需要再另付一百元。“进去以后拜的关公,沾的是财气和福气。”邱天不忘嘴里的词儿。

在这座庙的门口一侧,本村的村民摆出了自己家果园种的苹果,桃子,枣儿,梨儿,向游客招揽生意。昭陵村的村民靠卖水果为生,多余的水果卖不掉,再送到果脯厂制作各式果脯,到十三陵的游客会被拉到定陵果脯专卖店,“果脯都是以前皇帝吃的东西。”

天逐渐转凉,到村里的游客稀稀拉拉三五个,写着“农家院”的饭店大门紧闭。“地财天财都见着 了,唯一的遗憾是没带一个,这会儿带一个多好,这东西是撞财。”出村以后,邱天一直嘟囔着。

随后,他带着游客到十三陵的定陵果脯厂兜转一圈。邱天像一名推销员一样极力地去介绍,“这里的果脯可便宜了,28一斤,城里更贵,定陵果脯厂子旗舰店就在十三陵,是全世界的游客都要来的。”各种“故事”像编织而成的顺口溜,从他嘴里脱口而出。

十三陵被撤销警告仍存无码标价 官方:风吹飞价签

  十三陵景区内的商品部

景区商品 “同类不同价”

事实上,问题不仅是在“景区周边”,澎湃新闻走访发现,在十三陵景区内,此前被国家旅游局通报的“同类商品不同价”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在其他景点转了约四十分钟后,邱天和郝军才把游客送到了定陵景区的门口。景区里面设置了专门的小商品销售铺,一人一间几平方米的格子铺,面对游客销售。

黄翠芳在定陵景区卖了十几年的矿泉水饮料和各种零食。每年,她需要给十三陵特区办交几千元的管理费,便可以“合法”的身份在景区里规定的售卖点贩卖商品。

一天下来,黄翠芳卖了四五瓶矿泉水和碳酸饮料,六碗方便面,“我这一天也没挣六十块钱呢”。旅游旺季时,她一天最多“卖千儿八百的,这地儿不行。” 她一边抱怨一边把一盒方便面放入箱子中。

黄翠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嫁到附近的村里,她家离定陵有十多里地,每天早上,她骑着电瓶三轮车,驮着各种小食品到景区销售。

黄翠芳狭窄的店铺前挂着一张金色的营业执照。“今年景区管理比去年严,达不到5A就摘牌。去年的时候,在景区里面的商贩没有营业执照,骑着车子来回窜拎个包就能卖东西,现在都要求有营业执照。”

在过去的整改中,十三陵特区办要求景区里的商户必须持有营业执照。黄翠芳的营业执照是在去年从别人那里接手的,对方去当导游了,“现在花多少钱不能转卖,只能吊销,不像以前不干就转别人。”

黄翠芳清楚地记得,十三陵景区在去年10月9日接到整改通知,“他们提溜着包卖东西,客人投诉乱啊,车都堵门口,我们根本卖不动。”前一天晚上,她寻思着天凉了,打算卖干粮,于是预备了八箱子方便面,但突然接到了十三陵特区来的通知,告诉她明天不准摆摊了,“我这没少糟蹋东西,方便面四十多一箱呢,早通知就不预备了”。

在家待了半年之后,今年四月,黄翠芳得知可以重新回景区摆摊。这一番整顿后,景区内的商铺削减了不少,据十三陵特区定陵管理处说,景区内目前固定摊位一共有48个,“一照一户”。

“矿泉水饮料。”见有游客路过,黄翠芳扯着嗓子高声吆喝,她的商品并没有明码标价,客人到跟前问价,见到不同游客,黄翠芳给以不同的价格,一样的矿泉水,有的卖了五元,有的卖三元。

“那么贵啊?”

“给你优惠一块吧,渴着多难受啊。”

游客摇摇头走开了。

天色逐渐暗下来,路过她店铺的游客越来越少。黄翠芳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澎湃新闻记者9月16日走访了定陵景区内的三个贩售点约三十家商铺,9月27日再次走访该景区内十多家商铺,发现仅有一家商铺内的商品标识了商品价格。

对此,十三陵特区定陵管理处 9月30日回应称,“没有接到过类似的反馈与投诉,(商品)都是明码标价,有时出现风大等客观因素,价签被刮跑。”

(文中人物邱天、郝军、黄翠芳为化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