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高登义:回忆东非大裂谷考察

来源:光明网
2016-07-25 14:40:30

地质学家的野外实验圣地 东非大裂谷对于全球板块构造的确立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东非大裂谷代表着古老岩石圈大陆的扩张、断裂,向着新生大洋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使东非大裂谷成为检验板块构造理论、探讨地球动力学过程和研究相关的火成岩的成因、演化问题最好的野外实验室。

古往今来,东非大裂谷一直引人注目,东非大裂谷的未来命运,更是举世关注。

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创立者及拥护者竞相把东非大裂谷作为支持他们理论的有力证据。根据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东非大裂谷北段的扩张速度达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一些科学家预言,如果照这种速度继续下去,再过2亿年光景,东非大裂谷就会被彻底撕裂开,“分娩”出新的大洋,就像当年的大西洋一样。

但是,反对这种理论的人认为,大陆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无论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重大改变,地壳活动主要是作上下的垂直运动,裂谷不过是目前的沉降区而已。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积之后,将来也可能转向上升运动,隆起成高山而不是沉降为大洋。

中国一些地质科学家认为,研究东非大裂谷中的火山和构造问题,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及大陆内部的火山问题和地球动力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多的大陆内部火山的对比,东非大裂谷火山活动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思考的空间。

中国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科学考察

这次科学考察从2005年8月2日到15日,历时14天,驱车3000余千米。考察队以亚的斯亚贝巴为中心,南至旺杜嘠纳,北达多荷部落,东到索夫奥玛尔山洞(图2)。

【三部曲】高登义:回忆东非大裂谷考察

图2.2005年东非大裂谷科学考察路线图(取自《中国科学探险》杂志总第23期)

古人类学家的发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教授是我们考察队中唯一的古人类学家。由于他在古人类研究方面颇有成就,在野外科学考察方面很有实践经验,在科学普及方面又能深入浅出,很快就在考察队里“招收”了一批考察助手,我也是其中一个。

8月6日早晨,考察队按照计划出发了。尽管经过好几天的野外奔波和疲劳,队友们仍然个个精神饱满,仍然怀着发现古人类活动痕迹、寻找古人类化石的激情。

我和万波在同一辆汽车,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有关古人类考察的知识,加上我个人的爱好,对寻找化石和古人类使用的石器很感兴趣。时近中午,当我们的汽车在一条小河旁边停下来时,万波和我下车后,他望着对面的奇特的黄土地貌 (照片3),若有所思地对我说:“这里可能有东西”,我正要发问,他接着说:“很像我在云南发现古人类石器的地貌”。

“大家注意,这个地方很有可能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尤其是石器,我们分头寻找。”

说完我们就分头行动了。

我仔细地在黄土中寻找着。也许是我与大自然之间有一种感知吧,在短短的二三十分钟内,我从黄土层中采集了好几个我认为是石器的东西,并拍摄了采集现场。

一个小时后,黄教授告诉大家上车,我们驱车离开了。

我和黄教授、沈爱民同乘一辆车(照片4)。

一上车,我拿出我采集的几件“石器”,摊在手掌中,不紧不慢地对他说:“你看看,这是石器吗?”(照片5)

他接过一看,大叫一声“石器,回去!”我高兴了。

司机不明白地减慢速度,望着我。

我向司机说明白后,我们这辆车马上单独返回原来的采集地。

黄万波和我又找到了十几个石器(照片6)。他高兴地说:“这些石器都是黑耀石,是一种火山岩。”

【三部曲】高登义:回忆东非大裂谷考察

  照片3.中国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人类石器的遗址

【三部曲】高登义:回忆东非大裂谷考察

  照片4.作者(左1)与黄教授(右2)、沈爱民(右1)和当地司机合影

【三部曲】高登义:回忆东非大裂谷考察

照片5.黄万波教授确认作者手中的石头中有三件古人类的石器(沈爱民摄)

【三部曲】高登义:回忆东非大裂谷考察

  照片6.我们返回原地,黄教授又发现了更多的古人类石器

第二天,黄万波教授又和另一位地质学家隋建新、副队长张波一起再一次去到那一带考察,又发现了两处有这种石器的地方,地质学家确定了地层的年代为距今5~20万年,属于中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