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物看海昏侯刘贺:一个大写加粗的城会玩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6-03-22 10:36:36

  衡量文物价值,文字类文物带来的信息比金银更贵重

  整个海昏侯国的考古发现成果是十分惊人的。仅海昏侯刘贺墓葬中就出土了2万多组文物。其中漆木器约3000余件,简牍、木牍万枚,金属文物包括金器约300件、青铜器和铁器等约3000余件,铜钱10余吨,玉器包括宝石、玛瑙、绿松石等约500件,陶瓷器包括漆皮陶等约500余件,以及纺织品等。这些物品从多角度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物质文化风貌,璀璨炫目。

  珠光宝气的金器、玉器,往往引得人们啧啧称赞。其实,在考古学家的眼里,文物上的信息比金银更珍贵。海昏侯墓主身份的确定,靠的就是墓葬内出土的文字类遗物。“大刘记印”“海”“昌邑籍田” “刘贺” 等文字的陆续发现,使得人们对墓主身份的认识越来越清楚。简牍、木牍等带有文字性的文物一般都很难保存,它们或被偷盗破坏,或遭自然风化,存世的数量很少。在有明确墓主姓名的墓内——刘贺墓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竹简等文字遗物,仅仅数量就已经令人震惊了,而经过红外照相处理,考古学家发现,这些文字的内容包括《论语》《易经》《礼记》、方术、与养生和房中术有关的医书、描写冢墓的赋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它们能够带来一手的、直接的历史信息,是澄清海昏侯刘贺相关历史谜团的重要证据。

  专家看法

  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给中国的学术界,尤其考古界和历史界带来了巨大的轰动,根据现有的资料,各路专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其中两位青年专家的认识,值得一提。

  西汉并不像文献记载的多金,刘贺墓只是个特例

  在海昏侯国考古专家委员会成员中,40多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刘瑞可以说是比较年轻的一位。他在西北大学读完考古学和历史文献专业并获得本科、硕士学位后,2010年又获得复旦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博士学位。刘瑞一直从事与汉代考古相关的研究工作,曾经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还参与过未央宫出土骨签整理和中华书局《后汉书》新校的有关工作。2014年,刘瑞在西安北郊,发掘了汉长安城北侧渭河故道上的桥梁遗址,很为轰动。

  对于海昏侯刘贺墓,刘瑞更多的是从历史文献的角度阐释此次考古学的发现。刘瑞说:“由于一直没有发现过麟趾金的实物,过去历史学界,对什么是麟趾金产生过争执,这次海昏侯刘贺墓中既有马蹄金也有麟趾金,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终结了过去的争端。”

  同时,他还对海昏侯刘贺墓葬中出土大量金器这一特例进行了阐述,刘瑞说:“可以看出,第一,虽汉墓中确实会埋藏黄金,但相对而言墓中埋藏黄金的数量其实非常有限。其次,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黄金数量,不仅远超等级比列侯低的其他墓葬,更远超等级比列侯还高的诸侯王墓。”在解释这一特例出现的原因的时候,刘瑞认为,这些黄金,是刘家两代昌邑王的储备,而海昏侯刘贺“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这样也就必然意味着他从昌邑国带来的大量黄金没有了最主要的流向和出口。” 在刘贺去世且无人继承其侯爵的情况下,原来海昏侯府库中贮藏的两代昌邑王的大量黄金,也就只好随刘贺而去埋藏于墓中,造成了刘贺墓中埋藏大量黄金的罕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