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大量金钱赴儋州
被称为“六贼”之首的蔡京四次为相,把持朝政长达18年之久。从“六贼”的结局来看,或者死于仇杀,或者被朝廷赐死、杀死,对蔡京的惩处则是层层加码,最终是被安置于海南儋州,算是善终了。
在陈东等人上书请诛“六贼”后的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十八日,蔡京责授中奉大夫、秘书监、分理西京(河南洛阳)致仕,这只是一个很轻的处分。三月三十日,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安置,不久又安置于韶州(今广东韶关)。六月初五,朝廷下圣旨说:“蔡京、蔡攸永不放还,臣僚敢有引荐,当正刑章。”七月十一日,又把蔡京移儋州安置,蔡攸移雷州安置,子孙23人也被分别流放边远各地,遇有特赦也不准内迁。
蔡京多行不义而被惩处后,还写了一首词:“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对一生的荣华富贵进行了回忆,充满了感伤之情,却无忏悔之意。蔡京在赴儋州贬所时,携带大量金钱,但是他的作恶多端招致老百姓的反感,在路上用钱也买不到东西,因此不由得感慨:“京失人心,何至于此。”最终,80岁的蔡京于七月二十一日饿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崇教寺。宋人王明清笔记《挥麈后录》有相关记载:“初,元长之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遂穷饿而死。”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宋史·蔡京传》如此说:“卒致宗社之祸,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百姓衔恨,可见一斑。蔡京被草草安葬于崇教寺后面的漏泽园。漏泽园属于北宋时期社会救济机构,本为蔡京所创,主要是用来安葬贫而不能负担丧葬费用之人,真是造化弄人啊。42年之后的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蔡京的骸骨方才由潭州迁葬于故里仙游连江里(枫亭)埔缝村。
在蔡京死后,御史上书说蔡京长子蔡攸罪不减其父,因此再被贬置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并于途中赐死,一同被处死的还有蔡京的另一个儿子蔡翛。
《宋史》将蔡京列为奸臣,虽然主要是为朝廷开脱北宋灭亡的原因,但是他自身多方作恶也是绕不过去的原因。蔡京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之一,后世恶其声名,就用其另外一个书法家、同乡族兄蔡襄来替代。时至今日,“福建莆田将投巨资修复北宋权相蔡京墓”的传闻还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原因也多在蔡京当年之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