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昌市:点亮城市文明的梦想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到群众的健康和生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最大的民生,必须高度重视并解决。”市委书记吴明明表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蓝天,我们绝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也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紫金家园、生态绿城”、融入现代文明的田园风光、养生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已成为金昌新的经济增长点。
金昌市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市区年平均降水量114.3毫米,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6倍,是全国110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历届市委、市政府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以建设西部戈壁园林城市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态立市”的理念,突出“活力镍都、戈壁绿洲”的主题,以项目建设带动造林绿化大发展,这其中不乏一些志愿者团体的身影。
“金昌绿客”、“西部户外”这群来自网络的志愿者和一群爱好运动的年轻人组成的爱心团队,他们以“爱心、公益、环保”为宗旨;以“奉献爱心,传递文明,让金昌的明天更加美好”为目标,坚持公益环保行动。只要一个地方发出倡议,大家都积极响应,无论是助残扶困,还是环保行动以及其他的一些公益活动。他们都将这些看成“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一滴水融入大海才能不干,一个个体融入志愿者团队的怀抱,就能产生力量的源泉。心儿跟随着团队走,充分利用活动的平台,形成合力,释放着金昌创建文明城市强大的正能量、正效应。
新型城市激活生产力
曾在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列入全国10大重污染城市“黑名单”的金昌,对环境污染有着切肤之痛。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痛下决心,从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回收再利用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产业在接续中延伸、结构在延伸中调整,初步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循环经济“金昌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并编入中组部全国干部培训教材。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金昌培育了新的接续产业,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2011年,金昌市空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进入国家卫生城市行列。2013年11月,中国社科院发布全国6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金昌市位居全国宜居城市77位,进入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成为甘肃省最宜居城市之一。曾经饱受污染之苦的镍都金昌,在脱胎换骨中实现了碧水蓝天新镍都的靓丽大转身。
绿色是戈壁中最动人的色彩,也是金昌人永恒的追求。今日金昌,犹如一座缤纷的大花园,文明之花在这里竞相开放。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把园区建设作为抓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地企合作、主业带动,产业集聚、园区支撑,延伸接续、利于循环”的工业发展模式。在金昌市区东部的戈壁滩上,与金川集团公司遥相呼应,以发展循环经济和接续产业为主导,占地15平方公里的金昌新材料工业园区。一个个“变废为宝”、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标志着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大提速”;走进河西堡冶金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批循环经济的好项目纷纷落户于此,这片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已变成了开发的热土。
“金昌以第10名的成绩进入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但我们始终牢记,荣誉代表着成绩,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我们开展创建工作,不只是为了争得荣誉,更重要的是以此为载体,使创建过程真正成为提升发展水平、提高发展质量的过程,成为优化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的过程,成为促进社会和谐、谋求人民福祉的过程。”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说。
做文明人,守文明城
长期以来,金昌市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中培养,在实践中塑造,在管理中强化,在环境中熏陶,使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形成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
金昌市注重用文明礼仪知识教育人、引导人。依托各级讲师团,每年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宣讲报告100多场次。精心组织实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四大文明行动”,参与人数达60多万人次。组织编印市民文明手册发放到户,引导广大市民“做文明有礼金昌人”。按照“传递文明、引领风尚”的目标,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为重点,在全市各媒体及市区繁华地段、主次干道设置了共20多类3万多块“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让广大市民时时感受到心灵的洗涤和道德的熏陶。
通过文明城市的创建,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且老百姓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金昌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原有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划分,一律重新登记变更为“金昌市居民户口”。同时,跟进出台了与户籍制度相衔接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配套政策,农户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通过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建设高标准校舍,使全市城乡学生享受到了大体相当的优质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先后投资10.8亿元,组织实施了金昌大剧院、市传媒中心、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所有乡镇建起了文化广场、文化站,各行政村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广场,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
金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应华说:“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惠民利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抓起,从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改起,切实做到为民创建、让民评判,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创建成果,更多地享受到创建实惠。”
30年来,历届金昌市委、市政府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一场接力赛,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创建化民”理念,以创建促文明、以文明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城市形象明显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金昌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省级文明城市标兵,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走出了一条西部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特色之路。
金昌市委书记吴明明说:“文明城市创建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金昌成功晋升全国文明城市后,仍要立足‘时代标准、世界视野’,深化创建工作,为金昌‘大强优美’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金昌将继续努力,让创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让市民永远与文明同行,为甘肃‘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出新的贡献!”(记者 薛朝华)
热门推荐
更多>首批也门撤侨飞抵北京
浙江一老板耗时3月自制6米高“汽车人”
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造像完成主体修复
青海:巨型沙尘暴来袭 如现实版星际穿越
北京朝阳大悦城附近一家居市场坍塌
“阳光动力2号”凌晨飞抵重庆
贵州贵阳:晴暖天气校园晒衣成风景
花样滑冰世锦赛在上海落幕
湖南张家界:“蜘蛛侠”1400米悬崖绝壁上捡垃圾 引游客围观
山东青岛频现雾锁全城景观
南京鸡鸣古刹樱花盛开 “赏樱大军”挤爆整条道
北京男子用“肉卷鲜花”求婚成功
非遗进校园 千名藏族学生展演果谐课间操
安徽滁州:山寨版“狮身人面像”成旅游热点
北京水立方熄灯迎“地球一小时”
山西太原招聘会应聘者排长龙 场面似春运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3月21日—27日
花滑世锦赛双人滑:隋文静/韩聪夺银 庞清/佟健摘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