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故事——伊利牛奶走世界
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伊利集团,叮嘱伊利要严把质量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2015年3月31日,中国日报,第十三版(财经头版)
英文原文链接:http://www.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5-03/31/content_19957088.htm
编者按: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现在世界舞台,中国的品牌也正在走向世界。中国日报选取了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十家企业,向海外读者讲述这些企业在走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如何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和取得一些经验的故事,请看系列报道第一篇,记者王卓琼、袁慧来自内蒙古伊利集团的报道。
在呼和浩特伊利集团草原乳业文化博物馆内展品中不仅包括奶牛模型和乳制品加工设备,还陈列着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电影《钢铁侠3》里的一件盔甲。伊利集团当年通过电影中巧妙地植入了牛奶广告吸引了很多的中国观众。这项合作充分体现出伊利集团利用全球资源服务中国消费者,并通过在中国市场份额的领先地位提升在全球影响力的策略。
伊利集团希望通过和全球领先的乳业巨头、牧场、知名的乳业研究机构建立各种合作来提升奶源品质、降低成本,用全球的资源服务中国市场,让中国消费者得到最优质的产品。
本周一,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接受了中国日报的采访,他谈到伊利集团国际化布局的决策是源于自身在产品创新和多样化、及总体产能提升的需求。
“我们走出去的战略对于伊利的产能提升和产品研发水平的提高注入了很多创新的活力。”他说。
中国乳制品企业在全球乳业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伊利的企业愿景是2020年进入全球乳业五强。2014年,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排名报告中,伊利集团名列全球乳业10强,并成为了目前唯一一家进入全球10强的亚洲乳品企业。
尽管2004年以来,中国人牛奶消费量已经增长了三倍,但和欧美国家比仍然很低,2014年中国人的牛奶消费量人均14.3升,是日本的三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因此,中国市场仍然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乳业市场,张剑秋说,“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创新,研发新产品来满足中国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尽管去年快速消费品的市场有些低迷,但乳业还是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机构预测2014年伊利的总收入将大幅超过500亿元,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率。权威数据显示,伊利集团在中国乳业综合市场份额已持续多年位居第一。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销售吸引了很多国内消费者,加之国内物流业快速发展,打破了乳制品生产商的地域限制,国际品牌也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伊利这样的民族乳业龙头品牌,越来越发挥出自身在渠道方面的优势,以及通过持续创新研发带来的产品多样性优势。从长远的角度看,一定可以更好地服务国内乃至全球消费者,快消品研究机构Kantar Worldpanel中国区总经理虞坚表示。
伊利集团2014年国际化大事记
2014年2月,中国乳业目前为止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在荷兰正式成立——目前全球排名第10位的伊利集团宣布联手欧洲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与欧洲“食品谷”15000多名研发人员一起,共同打造一个背靠荷兰、面向欧洲的研发实体——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这不仅是中国乳业与海外研发机构达成的最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之一,更是伊利继去年新西兰、美国、意大利三度投资后,再次向海外出手。
2014年8月,伊利集团与SGS(瑞士通用公证行)、LRQA(英国劳氏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和Intertek(英国天祥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升级伊利全球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伊利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能力。
2014年11月12日,伊利与美国最大牛奶公司DFA联手在美国堪萨斯州建设全球样板工厂暨全美国规模最大的奶粉厂,该厂建成后年产将达8万吨。
2014年11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共同为伊利大洋洲生产基地揭牌,该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涵盖包装、生产、深加工、科研等领域,总体投资额高达30亿人民币,创造了中新两国投资规模的新纪录。此外,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了伊利集团分别与占据新西兰全境约42%原奶产量的怀马特市、以及南半球唯一的农业和食品专业大学——林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且长时间参观了中新农牧业技术展览伊利展台,了解伊利产品等相关情况。无论从两国领导人的重视程度,还是协议签署数量,抑或是项目投资额度,伊利集团都刷新了两国经贸合作的多项历史纪录。
2014年11月25日,伊利集团大洋洲乳业基地一期启动仪式在新西兰南岛成功举办,4.7万吨产能的产品线正式投入生产。该基地位于新西兰南岛怀马特市,总体投资金额达30亿元,建成后将组成全球最大的一体化乳业基地。整体项目主要包括生牛乳深加工高科技项目、UHT液态奶项目、奶粉生产及包装等4个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