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30年的学生街成创业者摇篮 华莱士等从这起步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106580009009,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学生街一到晚上就灯火通明,各种美食尽收眼底
学生街给创业者带来了资本的积累
据不完全统计,学生街每小时的客流量可以达到5000人左右。这里的店面普遍比较小,只有20平方米左右。小小的街巷,不大的店面吸引着消费水平较低的年轻群体。
正是因为这强大的客流量,让不少人看到了商机。他们在这里开了第一家店,赚了第一桶金,而后用这第一桶金以及积累的经验开了第二家店,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开始组建团队,向外扩张。
当时的经济以及零售业态比较景气,于是创业者开始将精力投入到基础工作中,比如对消费者、进货渠道、货品的选择以及陈列进行研究,思考如何培训员工。装修风格开始规范化和标准化,而后按照自己特有的模式走向全省甚至全国各地。
曾在学生街创业的魏佳琪(化名)说,在这里创业以后,就学到了如何做学生的生意,物美价廉是吸引学生们的基础,学生们不过分追求品牌,对自己喜欢的款式有一定的要求。在这百来家店铺中最终发展成规模的店铺占7%左右,大部分从学生街走出去的商铺都以学区作为选址考虑。
同类店铺十余年来成倍增长
周末是学生街人气最旺盛的时候,从街头望向街尾,不到3米宽的路,挤满了逛街的学生,摩肩接踵,走走停停,每挪一小步都觉得困难。短短百米的路程走完却要花近半个小时,而往日只需15分钟。
在学生街中间地段一间面积大约为30平方米的丹丹鞋坊占据了较为有利的位置。店老板王先生告诉东南快报记者,2000年,他在学生街开了这一家鞋店,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14年前,学生街只有三四家鞋店,而如今已经以五六倍的速度开始增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随着房租的上涨,店里日营业额要达到2000元以上才能保本,相比十几年前,成本提高了,但利润也随之上涨了20%左右。
据一服装店老板黄先生介绍,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没有学生街,当时只是一条窄窄的马路,两旁都是田野,没有固定商店,只有流动的摊位。90年代左右,学生街才慢慢发展起来,商家开始进驻。“生意最好的时候是在2003年左右,当时的日营业额可以达到三五千元。现在服装店成倍成倍地增长,分流了不少客流量。”黄先生说。
热门推荐
更多>哈尔滨“无声”餐厅:为聋哑人组建的爱心驿站
广西警方击毙2名新疆偷渡者现场
长江福北水道沉船事故仍有20余人失踪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1月10日—16日
北京市开展处置多点连环恐怖袭击实战演练
中国援非抗埃医疗队首批队员回国抵渝
长江福北水道沉船事故仍有20余人失踪
广西一大排档煤气罐爆炸已致6死19伤
小米旗舰新品发布会在京举行
女工头被撞身亡 丈夫含泪给工友结薪10万
长沙街头现反腐败漫画 城管称过于负能量
哈尔滨“1·2”大火受灾群众首次返家
南宁违章电动驾驶者被罚看3小时安全教育视频
援塞医疗队队员王小艾:被推迟的蜜月
湖北宜昌现“楼顶停车场”
大山里的天梯信使
劳伦斯·许“中国定制”启航巴黎高级时装周
C罗蝉联金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