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嘉陵江最后的摆渡人
2014年12月23日,重庆,杨文全望着远处的同心渡口,以前热闹的渡口冷却得让他难以接受。
前日清晨,北碚区同心渡口,摆渡人杨文全从江里提起一桶水,倒在渡船的甲板上,开始清理船身。前天送过3个人过江后,已经两天没人来渡口坐船过江了。即使生意再清淡,杨文全仍坚持每天为渡船做清洁,这个习惯,27年从未改变。
从双手划桨的渡船,到轮机驱动的铁皮渡船,从1987年到2014年,杨文全一直做着同一个工作———摆渡人。
“生意好的时候一趟接一趟”
“我以前在家务农,30多岁才开始做渡船生意。”60岁的杨文全回忆,八十年代时,渡船还是附近居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当年没有嘉悦嘉陵江大桥,没有轻轨,要想到对岸最方便就是坐渡船,最多20分钟就到。”
1987年,杨文全做起了摆渡人。“那时渡船靠划桨,5分钱1个人,一个月都有八九十元收入,好的时候能上100元。”谈到过去,杨文全来了兴致,“我的船可以坐20人左右,生意好的时候一趟接一趟,吃饭都恼火。”
1995年,他拿出划渡船存下的10万元,买下了一艘核定载客人数45人的机械动力渡船,“政府帮我出了几万元,我还学习培训了几个月,才拿到驾驶本本。”
在同心渡口,立着一块由北碚区政府批准设立的公示牌,上面记载,同心渡口1995年年度运量为15万人次。“从同心渡口到苗圃渡口,票价5角到1元,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几千元。”杨文全说。
“现在桥和马路修了好多”
“我以前要记账,不过很久没记了。”杨文全递给记者一本发班时刻表,在空白处,用圆珠笔密密麻麻写着数字。 “没修嘉悦大桥前,码头附近好像有四五艘渡船,渐渐地,只有我和江对岸的一艘船发对班了。”杨文全叹口气,站在船头,望着江对岸北部新区礼嘉附近的苗圃渡口,“现在桥和马路修了好多。”
杨文全回忆,2000年左右,虽说生意大不如前,好的时候一个月还有3000元。“2010年嘉悦大桥通车,再后来轻轨也通了,坐船渡江的人越来越少。”杨文全说,现在常常一天只发两班,差的时候一整天没人,“昨天就只送了3个人过江,今天还没有生意。”
“以前好的时候,座位坐满了还有人站着,有时候还要加班次。”杨文全摸摸头笑了起来,“那时候,卖菜的,走人户的,都要坐我的船,排了好长的队等船,那个场面才壮观哟。”
“如果说以前渡船是公交车,现在就是出租车,有人才走。”杨文全大儿子杨川告诉记者,如今每个月渡船只有近千元利润,“家里有些积蓄,现在都在吃老本了。”
“这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昨日,北碚区地方海事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随着交通发展、桥梁覆盖,如今的渡口客运流量大为萎缩,北碚区水运最繁华时有渡船30艘左右,目前仅剩13艘,“以前同心渡口有4艘渡船,现在只剩杨文全这1艘了。”
“做这个工作,亏欠家人很多。”杨文全说,成为摆渡人后,自己和妻子刘芳就从未回镇上的家中过夜,“船离不得人,特别是晚上,涨水退水,搁浅了就麻烦。”
驾驶室内木桌上,摆着几瓶药酒,杨文全用来治风湿的,“常年在船上生活的人,风湿病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我晚上都让娃儿回家睡。”
“我也不知道还能干多久,等礼嘉大桥修好,这个渡口还能不能存在都不好说了。”杨文全叹了口气,“去年,对面那艘渡船老板也不干了,这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以后也不知道能干什么,走一步算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