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到罗马:用全媒体展现一个新丝路

来源:光明网
2014-11-15 10:57:19

  多彩的展现 深入的思考

  肖云儒

  今年夏天,我和光明日报以及其他各大媒体近40名记者一道,自驾汽车沿丝绸之路走过15000公里,由西安到达罗马。

  一路上,穿过喜怒哀乐的历史,经历酸甜苦辣的路程,亲身体验到共建“一带一路”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宏大战略布局。

  通过亲自行走,特别是跟媒体朋友们交流,我对丝绸之路有了更多的认识。丝绸之路精神,就是“走出去谋发展”的精神。“路”是行走,上路就是往外走,往城外、省外乃至国外走。“丝绸”既是物质商品也是文化商品,“丝绸之路”不是兵戎之路,而是一个和平和睦的商贸通道,是一个经济文化交流共赢的途径。

  回顾历史,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大有深意。“博望”不就是称赞张骞有走向世界的大眼光、大境界、大格局吗?这种“博望眼光”和“丝路意识”,会使我们对许多问题有新的看法、新的做法。

  “走出去谋发展”,要求我们有“博望眼光”和“丝路意识”,要求我们逐步将经济社会发展由重视内线作战和内聚性交汇,转化、提升为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并重,内聚性交汇和幅射性交汇并重。将古丝路自然经济背景上的自发商贸活动,提升为沿途各国在全球市场背景下的全面战略合作。这条古老的文明带将成为当今世界新崛起的崭新的经济文化发展带。

  要让更多的普通人有这种“博望意识”,就必须发挥媒体的力量。这次“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各媒体的报道有质、有量且较为密集,纸、屏、声、网多头并进,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媒体中介调查机构的民调显示,报道受众面约1亿人,亿万中国人感受到了丝绸之路当今的面貌。

  在这些报道中,《光明日报》的一系列报道尤其出彩,不愧有大报风度,比如《背后是祖国,眼前是整个世界》《通向金色的撒马尔罕》等报道令人印象深刻。文字报道极具力度和分量,视频节目也体现出这种文化特点,不是简单的概貌介绍,而是带有分析和评论,看后很有收获。而这些内容都是在紧张的行进过程中完成的。

  光明日报的报道团队,业务能力出色,为人也都有着明显的“光明范儿”:副团长胡斌与我是人大先后同学,不仅承担了大量组织工作,为了抢拍镜头还坚持提早起床开始工作,并在车台上给大家讲授摄影课;周龙带病承担文字稿和出镜记者双重任务,总是精神饱满,是全团最活跃的人;范瑾在工作之外,以丰厚的知识为大家提供咨询,人称“范教授”……在丝路上,他们白天赶路,晚上赶稿,证明了他们是最出色的团队,我们也在此行成为永不忘怀的挚友。

  (作者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今年以74岁高龄重走丝绸之路全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