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佘子清将建言公祭日的报纸珍藏了9年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公祭日拟定为12月13日
昨天,南京小雨。早8点,淅沥的小雨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门前,等候参观的游人已排成长队。纪念馆另一侧的会议室,几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听闻设立公祭日的消息,匆匆赶来。
幸存者佘子清
将建言公祭日的报纸珍藏了九年
8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也参加了昨天“南京各界人士就拟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座谈”。
与其他幸存者表达兴奋的方式不同,佘子清带来了自己收藏了近十年的一张报纸——2005年3月11日《现代快报》直通两会报道。这张报纸上,有两篇报道:《49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国家公祭日”赞同声一片》。两文中间配图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大十字架,以及包括佘子清在内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佘子清,南京大屠杀发生当年仅5周岁。手里拿着收藏近10年还依旧崭新平整的报纸,他说:之所以保存这张报纸,是希望国家能够承认死难者公祭日这件事情。“我不但保存这个报纸,其他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纸我都收藏着。”
佘子清的母亲在南京大屠杀时被日本人杀害,当时年仅5周岁的他和姐姐,因为逃到“南京西康路33号”的美国大使馆而幸存下来。“我对这个事情记忆在心,始终忘记不了,在睡觉的时候,一幕一幕的,日本人如何大屠杀,像放动画片一样。”
2004年,得知有人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时抽烟嬉笑不认真,佘子清就主动申请来馆里做志愿者。
在纪念馆内有一排幸存者的“脚印”,其中也有佘子清的。佘子清说:他爱给人讲解那段历史,尤其是爱给青少年讲解那段历史。只要不是雨天,给人讲解到这里,他都会脱掉鞋子,双脚踩进自己的脚印里。
虽然已经80多岁,佘子清的身体还硬朗,上台阶的时候不需要人搀扶。被问及要在纪念馆做多久的志愿者,他回答说,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他的答案都一样,只要我还能干得动!
老人一听到防空警报
就要家人把自己扶起来坐着
冷柏平是较晚听到消息的人,他昨天早上听广播才知道要设立国家公祭日。获悉这个消息他非常激动,赶到会场的时候眼眶还红着。
设立南京公祭日,是冷柏平父亲的心愿。冷柏平的父亲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生于1919年,今年春节前去世。
2005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赵龙第一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建议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冷柏平的父亲当时通过媒体报道得知消息十分高兴,但此后该提案一直“石沉大海”。
冷柏平回忆说,父亲逝世前在医院卧床一年,神智也不清楚,但每每听到南京大屠杀几个字就格外惊醒。就算记不清大屠杀的日子,听到防空警报,也硬要家人把自己扶起来坐着。
朱成山:“按国际惯例,今年悼念仪式将有国家领导人参加”
对话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馆长朱成山
记者: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距今已经很久了,设立公祭日还有意义吗?
朱成山:南京大屠杀是南京之耻,国家之耻。我们现在设立国家公祭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因为日本还在否认侵略。
一个民族忘记历史,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还有未来吗?还有和平吗?我们悼念南京大屠杀,是应该的,由地方层级提升到国家层级,也是应该的,说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历史。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9月3日的抗战胜利纪念日不一样,抗战胜利纪念日在1999年全国人大提过,这次是作为立法形式固定下来。而将12月13日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从来没提过。这是中国国家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将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