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民退耕还林后失去土地 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

作者:白杰戈 葛修远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3-12-31 16:36:43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向全国播出的第十年。站在时间的分水岭上,我们很憧憬下一个十年将是怎样的十年?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父母如何养老,孩子怎么上学,房价是涨是跌,看病会容易一些吗,空气会好一点吗,同一座城市的你我能够平等的生活吗?未来的十年,可能是剧烈转型的十年,可能是前所未见的十年,可能是深化改革最要劲儿的十年,可能是我们圆梦的十年。

所以从今年起,我们用话筒对焦10个中国地点,用十年时间记录这些地方每年的变化,记录这些地方的人们每年的喜怒哀乐,从细节处展开微观中国的生动图景。中国之声和你相约,从今天开始,每年的12月31号,我们都和你一起倾听这十个中国样本。

>>聚焦农业:退耕还林

十年,这里。这一时段我们要带您去中国西北的青海省。青海海东市化隆县的阿什努乡,平均海拔大约2700米,1691户村民包括回族、藏族、汉族、撒拉族等等。因为气候干旱、靠天吃饭的农业收入很低。未来十年,这里计划实施退耕还林,让村民们搬到环境更好的黄河边,种上经济林木。不过,改变的过程中,村民们要离开世代居住的村庄,甚至失去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无法具体预知阿什努村的未来,但是可以从现在开始记录它的发展变化。

冬天的阿什努乡大致是两种颜色:黄褐色的山坡、枯草、树干、土墙,灰白色的云、积雪和羊。地处青海省东部,海拔2900米的卡力岗山区,这里的村民说起自己的家乡,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气候太差”。干旱,没有河流和灌溉设施,村民们只能被动地靠天吃饭:

村民:撂下也不是办法,种也没有收入。今年种地纯收入一千多一点,差的时候一亩地打不出100斤,70多斤。

即便有雨,也可能来得不是时候。若兰村村支书高福胜还记得去年欠收的状况:

高福胜:去年快成熟的时候雨水太多了,太阳不见, 一直这么下下下下,小麦都生病了。

记者:最后打出来多少?

高福胜:十亩地就打出来这么一袋子粮食。

记者:一袋多少斤?

高福胜:一袋子一百多斤。

72岁的村民马海录说,想搬去气候好一点,能给庄稼浇水的地方:

马海录:气候好一些,方便浇水。干的地方还是不行。

马海录的心愿,有可能在未来几年里实现。阿什努乡计划实施退耕还林,把村民们搬到40公里外的黄河边,目前已经选定两个村作为试点,包括距离马海录家只有两公里的阿藏吾具村。12月23号,扶贫工作人员刚刚到村民马少布家做过民意调查:

马海录:征求意见,我们同意搬迁。我们是滑坡流石地区,山大沟深,交通不方便,生活条件达不到…

第二天,马少布家的午饭是炒土豆和白菜,放一点盐和辣椒面,就着馍馍吃。院子里,老房子的土墙已经塌了一部分,砖木结构的新房刚建好两三年,墙壁上还贴了瓷砖:

记者:这么好的房子,刚建好舍得吗?会不会可惜?

马少布:不可惜,不能仅仅看这个房子,要看以后更长远的事情,看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