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40处差错仅纠正6处
羊城晚报:为什么坚持告?
彭帮怀:因为这本教材差错真的太离谱了,错得难以想象。为了千万青少年,必须告!
就这一本教材,我之前发现了37处差错,最近辅导学生,又发现了3处差错,共有40处差错,有错别字、有常识性差错、有前后矛盾,也有语法错误。
羊城晚报:为什么人教社发的《勘误表》只纠正了6处?
彭帮怀: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人教社只纠正了最明显的差错,比如将“沐浴”的“沐”字写成了“沭”。这种差错,一般人都能看得出来,人教社就改了,其他语法、常识差错,他们觉得有争议,至今不改。
比如,教材第67页注释中,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复称北京”。“复称”的意思是,恢复之前的称呼嘛,但“北京”是新起的名字啊,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北平改名北京,也不说“复称北京”。
又如第77页中说“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说溪水“清澈”时应是三点水的“洌”,表达寒冷时如“寒风凛冽”时才用两点水的“冽”。
曾被学生用错误教材“纠错”
羊城晚报:你是怎么变成教材“啄木鸟”的?
彭帮怀:我硕士毕业后,在大学兼职教书,闲暇时间,就办了一个作文辅导班。有次给学生讲解时,指着一位学生的作文说,把前引号和文字放在一个方格中,是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这名学生随即拿出了语文课本,指着里面的一句话说:“书上就是这样写的!”
我很惊讶,连忙拿起学生的课本看,果然,在书中“作文书写示范文本”中,确实将引号、文字放在了一个格子里。
我对文字、语法、标点符号等研究较多,自以为很懂。当着很多学生的面,被学生“纠错”,我很尴尬,但我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作为一名老师,要维护教材的权威,要让大家信教材,否则孩子们会不爱学习。
我也想起,我读小学时,语文教师把“上谏”读成“上柬”,把“瞠目结舌”读成“堂目结舌”,我也曾相信“权威”,导致这些错误读法一直到读大学才慢慢纠正,被同学嘲笑多次。所以现在我既然发现了这些错误,就不能允许它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