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汉语》仍为必修课。北青报记者日前在人大探访发现,《大学汉语》授课的上座率并不高,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也让学生们感觉乏味。朱子辉的《大学汉语》每周一晚上6点到7点半在人大教二的一间百人教室开讲,教室上座率将近七成。但即便是这样“受欢迎”的课,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感兴趣。讲台上,老师讲述着诗歌的格律和平仄知识,讲台下,同学自娱自乐,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与他应和,也只有在朱子辉开玩笑或说这段内容要考试时,教室里的学生才会整齐地抬起头。不过,对于这样的情况,他已经习以为常。朱子辉告诉北青报记者,他每个学期要承担1000多学生的教学任务,而且讲授难度较大,在他看来是基础知识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却让台下不少学生挠头,“很少有人愿意上公共必修课,不同学院学生基础不一样,上学期讲诗文吟诵还好,这学期我讲的理论多一些,就有同学接受不了。”
对于将《大学汉语》调整为选修课一事,朱子辉认为,当初学校开这门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当时提出的“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很模糊,热闹了一阵子后就不了了之了。“学生该来的还会来,不来的还不来,而且往往不来的反对声最强烈。”本版文/本报记者董鑫 李泽伟 实习记者 陈碧莹
各方观点
赞成
理科生上语文浪费时间
2011级信息学院一位本科生对此表示赞同,“我是一个理科生,从小接触的都是数字、计算等,上这门课实属浪费时间,不如学习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同样就读信息管理学院的陈同学也认同这个观点,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在人大除了《大学汉语》还有不少人文类的选修课,包含在通识教育大讲堂、人文艺术类和原典选读类三个不同的选修课类别中。相比于《大学汉语》,像《周易》、《红楼梦研读》这样的课程其实更受学生欢迎。陈同学说,以前《红楼梦研读》的授课老师是红学大家冯其庸,堂堂爆满。
反对
母语被放在一边太可惜
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现在英语大行其道,母语反而被放在一边。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未有的尴尬,实在是可惜!”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方智范曾痛心地说。
2013级中共党史系研究生王昆是最先把大学汉语改革的消息发布出来的人,“这门学科代表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的,大部分年轻人很缺乏,取消了不合适。”也有学生担忧,高考改革后语文分数增加,但是学校反而把汉语必修课取消了,以前列为必修课,学生即便不喜欢也必须要学,现在选修,不喜欢的学生就根本不会去选读了,如此一来,重视语文学习的学生会越来越少。
官方说法
《大学汉语》改选修
源于排名垫底
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在人人网的官方主页发布消息称,经过沟通协商,下个学期人大将继续开设《大学汉语》课程,归入选修课类别,课程为2学分。这个说法昨天得到了校方的证实,人大的确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调整为了选修,但与国际化无关,之所以调整是因为学生对这门课的热度一直不高。2008年,《大学汉语》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进入中国人民大学07级本科生的课表,教学工作由文学院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老师承担。对于当时的改革,很多学生都表示了欢迎,出勤率也很高。但时隔五年,《大学汉语》多次测评的综合排名都仅在倒数第二位,“提高专业写作能力”这一《大学汉语》的开课目标并未实现,校方从提高课程质量和增强学生人文修养的角度综合考虑之后,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调整为了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