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校规定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才能进行毕业答辩。
一位毕业生无奈地坐在招聘会现场。
因高校就业率与招生人数直接挂钩 调查发现高校为刷高就业率出招五花八门
编者按:曾几何时,确保学生早日签下就业协议,成了众多高校关注的头等大事。2013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全国699万名应届毕业生要找“饭碗”,比去年多出19万人,但就业岗位却进一步缩水。“最难就业年”到底有多难?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走访了高校、学生、企业、专家各方,描绘“最难就业年”的各个侧面。从今日起本版将刊发“关注最难就业年”系列报道,开篇关注就业率“注水”现象。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学校为了“刷高”就业率,要求学生“假就业”的现象也再度出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要求学生必须先签就业协议,否则不能拿到毕业证。一些学生为了应付学校,和用人单位签订假就业协议,甚至出现一家小超市一次性“签约”20名大学生的现象。
专家指出,就业率“注水”危害极大,“虚假繁荣”会误导社会对某些专业的需求,影响国家就业政策的制定和高校的专业设置,导致就业更难。大学生就业率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统计,而不应由学校统计。
5月30日,教育部再次重申,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必须遵照“四不准”原则:即“各高校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和“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但经过对全国多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后,记者发现,高校毕业生“被就业”的情况仍非常普遍。
狠招
不签就业协议不发毕业证
湖北某高职院校大四学生小吴最近正为自己的就业协议盖章而烦恼。他说,学校要求就业协议一定要盖章,否则不发毕业证。“家里面有关系的,就去找个单位盖一个,没有关系的,自己打印一个,甚至‘PS’一个。学校不看你是真是假,反正有一个红色的章在上面就可以了。”
小吴所在的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陈老师称,学校会通过院系给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师施压,老师则会给学生毕业设置各种“障碍”,督促其尽快和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学校从来不给学院下达就业指标,但要求每月上报各专业的就业率,并进行排名,排名靠后的专业负责人会被校领导“约谈”。
陈老师还表示,学校之所以催促学生尽快签订就业协议,因为有些学生明明已经拿着几个OFFER,却还在犹豫观望,让学校无法掌握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也浪费了一些就业机会。虽然教育主管部门明令禁止学校将就业与毕业挂钩,但就业率给学校招生和声誉带来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其实,像他们学校这样“不就业不允许毕业”的做法,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因为高校的就业与招生已被紧密挂钩。
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增幅”。
2005年,教育部更是规定,高校的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硬性挂钩。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