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心的收集与传递中,慈善机构如何在更加透明的机制中构建社会公信力?大地震后,中国公益慈善界不得不在民众“爱心站队”的尴尬中重新思考。
在爱心汇聚中,脆弱的生命通道,承载不了直接涌来的关爱。地震发生后,由于道路塌方以及社会车辆无序进入灾区,通往震区的道路出现了“爱心大拥堵”,物资进不去,伤员出不来。面对灾难,满腔热情中,如何理性、科学救灾也是此次地震留下的一个思考。
敬畏生命,要让逝者获得安息,更要让生者获得慰藉。七级强震发生至今,在全国之力的救援中,地震灾区已大部分恢复供电、供气,商业网点和银行网点也已逐步恢复营业,部分学生开始复课。在各色的临时帐篷中,民众的生活正渐渐恢复。
但是,地震发生一周之后,在从灾区传来的新闻报道中可知,一些居民仍然扯着一块破布或塑料薄膜安身,部分乡镇受灾民众甚至仍露天而眠。
由于雅安地区雨季将至,“只遮太阳不遮雨”的临时帐篷或能解受灾民众一时之困,终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抗震救援逐渐过渡为灾后重建,在大规模安置房建成以前的数月内,大量板房的需求将逐渐凸显。
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安排芦山抗震救灾工作时要求,及时组织开展灾害损失评估,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和方案,适时启动灾后重建工作。
如今,震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逐步展开。当关切逐渐淡去,生活归于平静,面对漫长的家园重建,灾区的“震后考题”其实才刚刚开始。 (阚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