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少数民族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履行神圣职责。
庞革平摄
图②:内蒙古传统民族文化进课堂。
新华社记者 赵婷婷摄
图③:产业援疆结硕果。
新华社发
图④:大美青海湖。
人民图片
图⑤:藏族小朋友在体育课上“撒欢”。
新华社记者 梁书斌摄
图⑥:欢聚彝族火把节。
新华社发
(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声即心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发展实践中不断强化的共识。
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民族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一直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强调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作出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大部署,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二)
民族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与宏观的社会变迁和国际环境密不可分。
根据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基本判断,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其中,民族问题依然是制约、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热点难点,尤其是“三股势力”时时兴风作浪,挑动仇恨与混乱,给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稳定带来严峻挑战。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开始相互交织,给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影响,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因应民族问题的新趋势、新变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考量,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并把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凝练地概括为12条,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成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根本指南。
落实“两个共同”成为贯穿民族工作的一条红线,使民族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布局中找准了方位,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部署就此展开: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民族工作的决定,对民族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西部民族地区特别是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任务、要求;召开第四次、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三)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开拓新局面。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足,面临许多突出困难,客观上需要中央和各兄弟省市的支援。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这些政策,既有全局性重大举措,又有专项政策;既有针对特定群体的政策,又有针对特定区域制定的措施;既涵盖经济建设领域,又特别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为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首先要立足实际、培育特色。中央的扶持政策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从少数民族和本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优势,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和思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近年来,中央陆续为八个民族省区量身定做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专门文件,启动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十年来,国家广施民生善政,努力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指数,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两免一补”政策在民族地区率先实施,民族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5%;新型农村养老在民族地区全面铺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民族地区所有县(市、区、旗);农村低保已在民族地区全面建立……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民生政策让少数民族群众真正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四)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首次把“和谐”作为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加以强调,既是对现实的描述,也是一种期许和要求,是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指导原则。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龚曲此里被誉为“穿军装的活佛”,李素芝成为藏胞的“门巴”将军,庄仕华被维吾尔族群众称作巴郎、阿嘎、阿达……通过广泛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各条战线涌现出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先锋和先进典型,他们的故事在雪域高原、在天山南北广为传颂,传递着感人至深的民族亲情,也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深入人心。
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给民族团结带来了严峻挑战,但生死关头的守望相助、难关过后的倾情弥合以及面向未来的携手并进,都在不断证明着各民族大团结的牢不可破。
文化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近年来,中央更加重视各民族文化事业建设,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项项政策得到落实,一个个宣传活动深入人心,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了空前大发展大繁荣,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五)
十年探索,十年奋进。我国民族事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站到一个新起点。
辉煌的成就,进一步展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光辉前景。继续沿着这条大路阔步前进,始终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我们就一定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