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教师节变味,谁解“红包”焦虑症?

作者:凌军辉、王莹、仇逸 来源:新华网
2012-09-10 14:18:19

家长苦恼老师纠结,红包为何严禁不止?

对于收红包这种严重违背师德的行为,相关部门态度明确,禁令不断。2010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业界称为“八不准”禁令,其中规定老师“不准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或其他财物。”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相关意见,评价老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情节恶劣的按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家长苦恼、老师纠结、法规严禁,“教育红包”如同癌细胞一样逐渐扩散,侵入教育肌体。仔细分析“红包癌症”病因,内因和外因交织下,一条教育寻租链条清晰可见。

“送和不送真的不一样!”包小明的女儿四年前上幼儿园,开始在幼儿园总是吃不饱,回家常喊“饿死了”;后来送了红包,老师总是加餐,女儿回来就说“撑死了”。每次送礼之后的几天,女儿往往会得到老师表扬。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一旦老师批评女儿,我就想,是不是又要送礼了?”

湖南的初中生家长苏先生给记者分析了给老师送红包的诸多好处。“很多教育资源都掌握在老师手里,比如评三好生、当班干部,特别是‘小升初’推荐优秀生,老师和班主任一般都有几个名额。”苏先生说,要想老师青睐自己家孩子,平时和老师处好关系很重要,而每年的教师节就是联络感情的最佳时机。

除了谋求具体好处,很多家长是抱着“花钱买心安”的心态给老师送礼。沈阳学生家长田女士的儿子今年上高中,教师节本不想给老师送礼,但一打听,身边的朋友同事都送礼了。由于担心不送礼引发老师不满,田女士只得“随大流”给班主任包一个500元的红包。“我不求什么额外的好处,只想让老师对孩子留个好印象而已。”

“教师收红包是中华传统文明和当前社会规则共同作用的结果。”沈阳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佟雨臣说,虽然“教育红包”只是部分地区、部分学校、部分老师的行为,但这些个体行为已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和教育声誉,还容易引发学生的攀比心理、投机心理,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应该坚决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