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性,还是要命? 农村防艾,告诉农民“狼来了”

来源:人民日报
2011-12-08 08:55:02

2. 要性还是要命?

自省式教育重在讲疾病危害,而不是讲反歧视。这种策略促进人们自我反省,远离危险性行为

在龙州县北门菜市场旁,有一条很深的巷子,里面并排着10多家茶楼。茶楼门口,坐着三三两两浓妆艳抹的妇女。

据知情人说,这些茶楼并非喝茶之地,而是暗娼提供性服务的场所。其中,不少暗娼都是艾滋病患者。近年来,一些农民有钱了,开始“找快活”。由于价格低廉,这里的生意十分红火。

而在农村里,也活跃着一些流动暗娼。她们主动和一些独居老人搭讪,诱惑其做性交易。由于缺乏艾滋病知识,大多老人并不戴安全套。

“要性也要命,面对诱惑先保命”、“防了艾滋病,才能保性命”、“逍遥不戴套,配偶不知道,双双变病号”、“生活刚改善,一病全无盼”、“一生苦奋斗,病了全没救”……为了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卓家同编了很多关于艾滋病的顺口溜。

11月19日晚,龙州镇政府的会议室座无虚席,一场艾滋病知识讲座正在进行。主讲人是卓家同,听众都是附近居民。一张张惨不忍睹的图片,一个个家破人亡的案例,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会场上不时发出惊呼声。

卓家同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讲的都是发生在农民身边的故事。他讲道:有位老人辛苦一辈子,盖了大房子,儿女都在城里工作。有一天,一位时髦姑娘看见他一个人坐在门槛上,便热情地打招呼。姑娘嘘寒问暖,靠得越来越近。看到老人心有所动,姑娘顺势把老人拉上二楼。完事后,老人感到“很舒服”,就给了姑娘100元。但一年后,老人反复拉肚子、发低烧,怎么治都不好。到大医院一查,结果是艾滋病。于是,老人平静的生活消失了,陷入了无尽的痛苦折磨中。

听完讲座,一位姓韦的农民说:“以前,我认为得了艾滋病没啥,即便染上了,20年后才发病,国家还给免费治疗。今天听了,才知道艾滋病太可怕了!”

41岁的邱先生是做手机生意的。他第一次听艾滋病讲座,感到很新鲜。他说:“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这些,太有用了。我的女儿17岁了,回家我也要给她讲,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因为得了艾滋病,真的没药救。”

龙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谊说:“这就是自省式教育。通过讲述艾滋病是一种恶性传染病,促使人们自我反省,远离危险性行为,最终使艾滋病病毒失去传播的温床。”

卓家同认为,自省式教育重在讲疾病危害,而不是讲反歧视。这种策略也被称为“恐惧策略”,是一种符合当前中国农村实际的艾滋病防治策略。

3. 自省式教育是否有效?

虽然“龙州模式”的远期效果仍有待观察,但为我国农村艾滋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在龙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张全县艾滋病疫情分布图,详细标明了感染者人数、住地、年龄、职业、传染途径、潜伏期等。

图表显示,今年1—7月,龙州新报告82例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在13个乡镇中,12个乡镇均有病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6例;农民55人;已婚者65人。传播途径以嫖娼为主,其中20%的人感染后又传给配偶或情人。36%为当年嫖娼当年感染或发病。

“只有摸清底数,才能制定防控策略。过去,我们的艾滋病个案调查很粗,病人何时感染、从什么途径感染、潜伏期多长,都不清楚。今年以来,龙州县加大了流行病学调查力度,掌握的数据多了,疫情分析准确了,干预措施也就更有针对性了。”张谊说。

摸清底数,重心下移,全面覆盖,重讲危害,是龙州县艾滋病防控的新思路。今年初,龙州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治艾滋病宣传干预网络。乡级艾防组设在各乡镇卫生院,最少设两名专职人员;村级艾防员由乡村医生担任,负责具体工作。

梁爱群是龙州镇岭南村的乡村医生。今年以来,她把艾滋病宣传资料发放到了每家每户。一开始,很多村民不理解:“我没有得艾滋病,你为什么给我发资料,是不是怀疑我?”她解释说:“艾滋病和每个人都有关系,多学点预防知识,可以避免染病。”还有一些村民不识字,她就面对面地讲解。当看到晚期艾滋病人瘦骨嶙峋、身体溃烂的照片时,很多人说:“这个病太厉害了,千万不能沾啊!”

贯明村村医黄朝波说,现在,很多人有钱了,总想到外面“找快活”,也不戴安全套。于是,他每月组织村民听一次艾滋病知识课,重点邀请青壮年人群参加,告诉他们艾滋病的危害性。每次下课后,都会有人偷偷来问他:“我有过高危行为,怎么办?”他就说:“赶紧到县疾控中心验个血,查一查,自己和家人都放心。”通过这种方式,不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浮出水面”。

“龙州模式”是否有效?请看这样一个数据:今年8月至9月,龙州县新报告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24例,比去年同期的35例减少11例,下降31%。在艾滋病高流行地区,这样的数据无疑是令人振奋的。虽然“龙州模式”的远期效果仍有待观察,但为我国农村艾滋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