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电视栏目编故事冒充真实 专家强调规则底线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9-26 08:34:44

真假杂糅,误导观众

《我给儿子当孙子》播出后,“史上最牛儿子——许峰”被网友“人肉搜索”。在被四处指责时,实为石家庄一物业公司保安的苏海龙,即节目中的“许峰”主动找上媒体,坦承自己只是传媒公司花钱雇用的临时演员。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教授郎劲松表示:“演播室播出的情感故事类栏目走红的原因之一,是观众认可了内容的真实性。”而当这些貌似真实的演播室对话节目被曝虚假时,观众感觉像是被骗了。

“我们做新闻节目就要遵从新闻的要求,要真实;做艺术性的戏剧节目,就要遵循美学要求。创新不能真假杂糅、是非难辨,这会误导受众。”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

对于新闻和戏剧杂糅的方式,尹鸿认为:“这没有问题,但是要标明,是虚构的就是虚构的,真实的就是真实的,不能误导受众。这是一个媒介伦理问题,虚构的就要告诉观众是虚构的。”

而事实是,为了吸引眼球和追求收视率,在这些貌似新闻、真实的栏目剧中,受众很难看到明显的提示语言或标识,容易产生误读。

在引起关于节目真假及价值观引导的争论后,《巨款丢失以后》节目组对该节目完整剧情作出说明:“一名小学生拾金不昧做好事,但是失款被冒领,之后失主找上门来,给小孩及其家庭带来不少压力和麻烦,甚至惹上官司,不良冒领者被小孩的纯洁行为感动,良心和善性回归,最后归还失款。”节目组表示,虽然节目希望反映当下的道德困惑,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少了明确标识,使观众误将剧情当做新闻事件,产生误解,对此,节目组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将在今后的节目预告、播出、互动中加强标识,避免此类误会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