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电视栏目编故事冒充真实 专家强调规则底线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9-26 08:34:44

儿子、儿媳为了向父亲索取房屋拆迁补偿款,在电视节目中百般刁难父亲,并以父亲求孙心切相胁迫,和父亲签订协议,要求父亲承担未来孙子的生养、教育等费用,违约还要求父亲支付10万元违约金……这是石家庄影视频道“情感密码”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中的故事,节目中不孝儿子的言行激怒了很多观众。

然而,这期节目不久却被证实其中的故事并非事实,节目中标有明确姓名、住址的儿子、儿媳、父亲,都查无此人,节目是雇用临时演员进行表演的。据国家广电总局有关人士透露,类似情况在全国的电视栏目剧中并不少见,为提高收视率,一些自称“真人真事”的栏目剧,其实是编造的故事。9月1日一则“孩童捡钱遭冒领被判赔钱”的栏目故事——《巨款丢失以后》,曾被当作新闻事件广泛关注,后也被证实内容为加工创作而非真实。

9月16日,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对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违规问题的通报》,对石家庄影视频道做出暂停播出30日的处罚决定。《通报》批评说:“(节目)用夸张的手法表演儿子对老人不敬、不孝,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

不断被冲击的道德伦理

“情感密码”是一档情感故事类栏目。据不完全统计,最高峰时全国有100多个类似栏目,一些栏目收视率创下文艺类栏目之最。节目火爆的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人评价,情感故事类栏目“以猎奇为动机,以窥视为目的,以隐私为依托,以媚俗为结果”。以某卫视此类栏目为例,“‘美女家教’横刀夺爱”、“怀孕女友遭负心男背弃失控痛哭”、“残疾男利用帅气弟弟向女方骗婚”,从这几期的内容标签就可以看出,猎奇、窥视、媚俗等倾向比较严重,一些节目刻意放大社会阴暗面,扭曲社会真实。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认为,国家广电总局的处罚“短时间内会起到一定震慑效果”,“但在竞争过程中,一些电视台或栏目在找不到更大的竞争优势时,会在伦理的边缘地带寻找竞争优势,不断冲击底线。”尹鸿说:“电视作品要维护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有价值观的基本引导。不能以价值观作为一个掩体或掩护,去夸大放大人性的丑恶,助长人性的丑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