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跑跑"倒逼公共场所安全责任细化 医生怎么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09-07 09:07:30

应急管理必须纳入医院管理

那么如何保证公众在公共场所的安全呢?

滕五晓指出,比如在商场里发生突发事件时,职员应该组织顾客先行疏散,而不是自己跑掉。这是最起码的。他们还需要接受培训,在自救的同时救人。

“因为没有看到调查结果,所以很难下结论。但是可以认为,在这场事故中,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经验肯定是欠缺的。如果事件发生在人员众多的病房中,如何疏散患者,转移高危病人,也是挑战。”滕五晓表示,虽然手术室火灾是偶发事件,并不等于不需要做相应的预案。“在预案上花多少精力、重视到什么程度,都会在偶发事件中受到考验。”

在事故发生时,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又如何保证呢?滕五晓表示,医院应该加强医护人员的应急训练和消防演练,而不仅仅是注重口头宣传。具体落实情况怎样,往往是最后一公里,这比之前的99公里要难走得多。”

而这最后一公里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具体到事故中,医院的每一层面都有责任:手术室的医护人员要在汇报的同时就立刻进行处置;医院领导要迅速判断,防止事态扩大;如果病床上的病人还有活动能力,也需要进行自救。另外,政府也要引导民众,开展自救、处置应急事件的培训。

责任明确到每一个人,风险就分担了,化解了。

“天灾人祸始终存在,说来就来,所以对于应急事件有没有准备,准备得充分不充分,差别很大。”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主任助理施裕新以日本地震为例,日本人对地震的应急经验非常充分,但是对于海啸与核事故的准备不足,所以后两者的伤亡损失不小。

据悉,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承担着上海全市的生物安全防治任务,有一整套应急预案,根据灾害类别划分,总共有十三四套预案,包括风灾、火灾、地震、塌方、中央空调系统等等。

“凡是能想到的灾害,我们都做了预案,有备无患。”施裕新强调,危机意识十分重要。

但他认为,目前国内的应急管理还没有真正纳入到医院管理之中,各家医院的应急管理模式也不是十分清晰,比较倚重负责人的重视程度。虽然上海各行各业在去年的“11·15”火灾事故之后,十分重视消防工作,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整体工作比较粗糙。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在这一点上有所努力,他们建立了应急办公室,集合了中心领导班子以及各科室负责人和骨干。应急办公室负责全院以及各个部门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制定应急预案,监督预案实施,还要对预案进行评估和改进。在今年甲流疫情的前后半年里,就更新了三个版本的应急预案。

根据火灾应急预案,火情一旦发生,应急指挥系统立刻启动,相关部门准备人员和物资。消防和保卫人员须在5分钟内到达现场。在这5分钟之内,中心的600多个灭火器材中至少有30-40件可以出现在现场,及时控制火势。

与此同时,如果火势影响到了正在进行中的手术,现场的医务人员必须分工明确,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回报,同时保证病患生命体征保持在安全状态,并且进行自救。

如果火灾超过人力能够控制的范围,这时候就需要启动灾害撤离预案。手术室的麻醉医师和手术医生必须保持病人呼吸、心跳和脉搏等体征稳定,同时用可移动的病床组织转移。

“应急文化在我们各行各业还比较薄弱,所以更要明白,灾害面前,人人有责。”施裕新强调,医疗单位要保证自身安全,才能发挥应急作用。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于姝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