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履历表的身份焦虑:家乡概念模糊归属感不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07-19 10:01:51

家乡变成一年一度探亲叙旧的想念

对于“哪儿的人”这个问题,史佳从来都毫不犹豫:深圳人。这种斩钉截铁的语气,还常见于青岛人、大连人等等,他们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城市从所在省份中拎出来,带着浓浓的自豪感,与广东人、山东人、辽宁人区分开来。

事实上,我们所遇到的很多深圳人、青岛人、大连人,并非当地“土著”,而是来自周边的小城。比如史佳,她真正的家乡是深圳旁边的一个小镇。不过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城市”作为自己的身份标签。

“第一是为了方便认知吧。”史佳解释说,对初次见面且不能确定是否深交的人,你说一个偏远的地名,还得解释半天,太麻烦。

其次,“大城市”标签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说自己是从深圳或者青岛、大连来的,别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些城市经济文化都很发达,所以连带着对你的印象也是偏于时尚、富裕的。这些小小的虚荣心会让人在社交时更加自信。”

史佳眼见过一个山东同事介绍自己是“胶州人”,结果上海客户立刻关切地问起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附加一些“你能在上海工作,朋友们很羡慕吧”等等的奇怪问题。结果那位同事后来就改口称自己是“青岛人”了。史佳自己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商场购物的时候,售货员听说她是深圳的,笑道:“哎哟,深圳老好的,你怎么跑上海来了呀?”史佳就故意叹了口气:“没办法呀,男朋友在上海啊,哈哈。”

“虽然是不相关人的羡慕,是虚荣心带来的小快乐,但生活不就是由这些小快乐小烦恼组成的吗?不然像我这样在上海工作的白领,一说是湛江旁边某个小镇的,对方可能第一印象就是凤凰女,在人际交往时会莫名多出一份戒备心来。”

所以从2002年到上海开始,一直过了五六年,史佳在回答“哪里人”的问题时,总是说“深圳的,不过在上海工作生活。”她并不想简化成“上海的”,即便她有了上海户口,但一个外地人在上海,听起来总像“沪漂”,立马变成居无定所、为柴米油盐奔波的劳碌形象。

不过当史佳在上海结婚生子之后,她的身份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前两年春节回家探亲,聚会时大家开始介绍史佳说:“她是上海来的。”史佳这才发现,当她在上海不时地强调自己的“深圳人”标签时,她的老乡们已经给她打上了“上海人”的标签。

史佳并不抗拒这个标签,因为从目前来说,这个标签的附加分还挺高,“别人都会羡慕地说,哇,大上海来的啊。”

“更重要的是,‘哪里人’这个问题,其实最终决定于你自己的‘根’在哪里。”史佳发现,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十年,她与这个城市已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嫁给上海人,多了一大帮的上海亲友;在上海工作近十年,有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有自己的职场圈和社交圈;生了个上海户口的小孩,又多出一个妈妈宝宝网络。相比之下,遥远的家乡变成了一年一度探亲叙旧的想念。

现在再回答“哪里人”这个问题,史佳有时候会说“我是上海的”,细说起来,则是“我是深圳的,不过户口是上海的,在上海工作生活很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