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履历表的身份焦虑:家乡概念模糊归属感不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07-19 10:01:51

这种忌讳,张凌不是不理解。上世纪90年代初,张凌去上海读大学。同学们一听说她是温州的,就戏谑“你们卖假货的”,确实有点儿尴尬。就像早些年去上海阿姨家玩,阿姨跟邻居打招呼“阿拉乡下亲戚来了”一样。所以当不是特别相熟的人问起时,张凌有时候会含糊地说“浙江的”。至少,“浙江”一词体现的是鱼米之乡山清水秀。

但张凌很快发现,温州人的身份并没有妨碍她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慢慢地,她就习惯了同学们的这些戏谑,毕竟这种一时的尴尬程度很轻。随着家乡经济的发展, “温州”所包含的褒义成分也越来越多了。期末拿了奖学金,老师夸她“温州人头脑灵光”,她很得意。打工挣钱买了新款相机,同学叫她“温州小富婆”,她也照样挺高兴。

毕业后去北京工作。户口所在地换成了北京,但当别人问起“你哪儿人啊”,张凌想了想还是选择“温州”。北京是个正在被她慢慢接受和喜欢的城市,而温州则是她成长和牵挂的老家,在感情上张凌当然偏向于“温州人”。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汤颖对北京的感情,毕竟她读书工作都在这里,十几年了,对北京的感情会更深一些。”理解并不等于认同,“模糊自己的出生地却没必要。”张凌觉得汤颖的忌讳,一则出于清高,二则出于虚荣和不自信。“可能觉得一说‘温州’就是有钱、造假、炒房等形象,太俗气吧。”张凌认为汤颖力图打造“文化人”形象,所以意识上会主动拒绝透露出生地信息,以为一旦被贴上“温州人”的标签,就降低了品位。“但这何尝不是不自信和虚荣心作怪的表现呢?因为还在力争上游的阶段,所以才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认同感吧。”张凌在公关部工作,与不少事业有成的老乡打过交道,这些牛气冲天自信心爆棚的老乡从不忌讳说自己来自温州。

后来的一次聊天证实了张凌的想法。汤颖半开玩笑地告诉张凌:“我特不爱跟人说我是温州的,每次一说就问我‘哎你们那儿假货特多吧’,又或者‘你家做皮鞋还是卖打火机啊’,烦人。”张凌说:“可是商业城市背景加上文化人的标签,不是很酷吗?再说了,我们那儿也是个出文人的地方,你应该突出你的温州标签,给家乡正正名。”汤颖哼了一声,不稀罕。

不过情况慢慢地在变化。这两年来,越来越出名的文化人汤颖开始在家乡的报刊杂志上撰写专栏;去年她上过的中学搞校庆,汤颖也作为杰出校友获邀出席。张凌发现,汤颖开始不那么抗拒“来自温州”这个标签了。

最近一次聚会,一个新来的朋友问汤颖:你是北京人吧?汤颖想了一下说:“我是温州人,不过读书和工作都在北京。”张凌立刻赶上去拍马屁:“她是我们在北京的‘温州之光’哦”。

汤颖哈哈大笑起来。